
浙江杭州创景路地铁站的出入口
日前,浙江杭州创景路地铁站的出入口因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形容其“像棺材一样”。
据了解,该地铁站出入口位于余杭中央公园内,呈马鞍形,出入口顶部铺设蓝色玻璃穹顶,于2022年9月22日投入使用。有工作人员解释称,该地铁站出入口基于周边未来规划的高端商务写字楼集群,设计方案提取现代写字楼的建筑语言,以玻璃幕墙为基底,与周边建筑群落实现有机融合。
但从网友拍摄的视频来看,地铁口附近还没有上述写字楼集群,也就是说,缺少规划设想中的建筑群落,空有一个科技感的地铁口的确很突兀,何况再配以空旷绿地,难免让公众联想出一口棺材的感觉。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该建筑将星空和科幻元素作为设计灵感,核心区域的图案设计灵感还是来源于“虫洞”的形象。
即便设计初衷可以理解,但不得不说,公众作为最后的验收者,对最终呈现效果给出的评价是极低的。设计团队可能太过沉溺于自己的设计理念,个人审美和大众审美出现矛盾,遗憾的是地铁口建成后问题才受到关注。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设计好是锦上添花,翻车了自然也直接影响市民观感和心情,甚至带来社会负面评价,反为城市形象抹了黑。
更值得深究的是,公共建筑设计必定要经过更严密的讨论审核,工作人员就表示,出入口的设计和建设都经过专业的评审和论证。从俯视图看,这种“棺材味”其实不难联想,但为何专业评审论证都没能指出并调和其中存在的风险?是同样被花里胡哨的概念带偏了,还是在此过程中,即便有人认为可能存在民俗忌讳,但碍于某些因素“不敢说”“觉得问题不大”,才放任至今被公众发现?
施工建设要花钱,再拆除重建也要花钱,最终落地后产生的影响很难一笔带过。这样费力不讨好的建筑更不是第一次出现,说明在公共建筑建设上,必须有意识地协调不同审美,否则就很可能埋下一颗隐形的雷。在关键环节若能事先邀请公众参与、参考公众意见无疑是最优解,哪怕退一步,也应该在设计和审核之初多从大众角度考虑、广泛听取意见,避免公共建筑设计成为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决策。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有句名言,“医生们可以掩埋掉他们的错误,但建筑师不得不和他们的错误生活在一起。”于公共建筑而言,与那些奇葩建筑生活在一起的何止于建筑师?这样也提醒决策环节必须慎之又慎,如果急切于求新求异,盲目浮躁炫技,即便距地铁站建成已过去三年,依旧突兀裸露的“棺材”也还是会被公众揪出来嘲讽、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