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浆,是上海人最常见的早餐搭档,与油条、大饼、粢饭并列早餐“四大金刚”。
在上海松江,有一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四的夜间饮用豆浆。这一风俗有着一段悲壮的渊源——为了纪念明末抗清英雄李待问,380年前的1645年,李待问为守松江城殉难。


方塔园内的松江城隍李待问石像。“上海松江”公众号
1
李待问(1603—1645),字存我,南直隶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奉贤区)人。
李待问出自明代士大夫家族竹冈李氏。南宋端平三年(1236 年),竹冈李氏自湖北荆州迁居到上海浦南竹冈里(今奉贤区西渡街道灯塔村洪宝),聚族定居,劳动生息,世代耕读,繁衍兴盛,称为“李家阁”。
李待问是崇祯十六年进士。如果彼时大明王朝不是处于内忧外患中,李待问的一生大概就是普通士大夫的标准人生——中进士、做官、升迁、退休,过上一帆风顺的人生。然而,他所处的时代不允许他做一个明哲保身的普通官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下江南,义师纷起。陈子龙、夏允彝、沈犹龙、徐孚远、李待问等在松江起义抗清。
吴淞总兵官吴志葵是夏允彝的学生。为图复国大业,夏允彝致信吴志葵,准备合兵攻取苏州,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沈犹龙因资历最深,被推为抗清义军领袖,李待问与章简作为副将。
后人整理的《李忠节公集》中记载,兵部尚书史可法致信李待问:“阁下金石盟心,当然为南都柱石……顷奉朝旨,授君任松江防守职。沈章二君,亦热心救国,合力主持,共襄大义。”李待问回复史可法:“拜读手教,救国之殷,溢于言表,从此一德一心,已足挽狂澜于既倒矣!又读与满酋函稿,一字一血,正大光明……待问身列朝班,而世受国恩,国存与存,国亡与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待问于此,虽粉身碎骨,汤火不辞。”
2
“国存与存,国亡与亡。”令人敬重的是,李待问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的这一承诺。
受命后,李待问上书朝廷,详细陈述松江练兵布防备战情况,“早操夕读,文经武纬”“中昼夜午,实行备战”。
对于这场松江城保卫战,《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闰六月,吴淞总兵官吴志葵自海入江,结水寨于泖湖。会总兵官黄蜚拥千艘自无锡至,与合。犹龙乃偕里人李待问、章简等,募壮士数千人守城,与二将相掎角,而参将侯承祖守金山。八月,大清兵至,二将败于春申浦,城遂被围。未几破,犹龙出走,中矢死。待问守东门,简守南门,城破,俱被杀。”
更具体的经过则是:
1645年农历八月初三清晨,清军袭取青浦县城。沈犹龙收到情报,不敢相信清军已经占领了青浦县城。到了傍晚,清军先遣部队已到松江城下。清军伪装成黄蜚(?—1645,明水师总兵)部下,诈称“黄总兵捉拿奸细来了”。西门守军受其蒙骗,开门放入。城内预伏清军间谍,都伪装为黄蜚军士,大呼上城,拔去明军旗帜,换上清军旗帜,松江城陷入混乱。清军一拥而入,就势夺占松江府城,城内义军和清兵展开激烈巷战。沈犹龙于慌乱中冲出,中箭身亡。
李待问得知清军占领青浦时,自知一场生死存亡之战已无可避免。但他在紧张的局势中保持了异常的冷静,先把家里最后剩下的几斤黄豆磨成豆浆,给守城军民充饥。
传说,此时有个百户问李待问:“听说你读烂《四书》,今天该怎么办呢?”李待问说:“为臣死忠,这是常事,我不过想和家人作最后诀别罢了。”百户说:“您能这样,我先断头以待”,就拔刀自刎而死。待问凭尸而哭。众人纷纷劝他弃城而逃,他却说:“死,吾分也。”
他在庭前放置香案,扪胸大哭,说:“世受国恩,又登科甲,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在朝在家,有死无二。”接着,他向东磕头,喊母亲一声,说:“儿子叩辞了!”随后在白布上血书十二个大字:“宁可粉我尸,不可伤百姓一人!”随后引绳自缢,气未绝而被俘,劝降不屈,慷慨就义。

李待问家族后人发放豆浆油条。本报资料图片
3
李待问慷慨就义时年仅42岁。
李待问蒙难后,流落台湾的抗清同僚徐孚远在纪念诗中写道:“……恁城鼓角死,捐脰血毛摧。愧我数年长,依人万事悲。几时旋梓里,应得为刊碑。”
后人慎终追远,在李家阁小学旧址(今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灯塔村洪宝二组)重修纪念馆,名为竹冈李氏家族展示馆,馆中展示着李待问画像、《李忠节公集》等资料。
馆中还藏着李待问给家中两个公子的一封家书。这封信写于1645年农历八月初一,名为《谕鎔键二公子》。李待问在信中教导儿子,要“学孝,学弟(同悌)、学忠厚诚实”;对家里历代所藏的书籍,要“常读常思,改过迁善”;告诫他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一举一动,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天必降祥”。“吾家世受国恩,为官以身许国,誓师抗敌,惟求死所。望汝等有志上进。代吾孝养祖母,敦本尚贤,力学务农,垂为家训。薄产已充军饷,书籍妥为典守。别无他嘱,亦无贻憾。”
写完这封信后仅仅过了两天,李待问就以身殉国。
李待问生前著有《玉裕堂存稿》。但包括李待问在内的许多几社成员的著作都被清廷销毁,因此未留存于世。李待问的诗歌散见于晚清夏孙桐编著的《海棠》、清代姚弘绪所辑的《钦定四库全书·松风余韵》、清代陈田编著的《明诗纪事》中,共15首,其中五律7首,七律6首,古体诗1首,联句1首,涉及题材包括山水田园、赠友送别、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用词兼顾质朴与绮丽,善于巧妙地化用典故,尤其注重在诗歌中表达对时局的关注。
《明史》上还记载了李待问“精书法”。他的书法作品《陶渊明饮酒诗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节临孙过庭书谱》现藏于松江区博物馆,七律《拟古》扇面现藏于广东博物馆。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李待问被追谥为“忠节”,祀忠义祠,故后人称李待问为“李忠节公”。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待问被尊为“松江府城隍”,敕封为威灵公。松江民众怀念李待问,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松江府城隍庙例有盛大庙会,松江城百姓就会喝豆浆、吃油条,以纪念这位爱国爱民的英雄。
原标题:《【海上记忆】饮一碗豆浆,思一位英雄》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来源:作者:李叶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