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攻克一起积压10余年的煤泥、煤矸石处置案件,不仅成功化解了环保安全隐患,更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这起积压案涉及4座露天堆放的煤泥、煤矸石山,是某能源公司与被执行人执行纠纷中的标的物。由于长期露天堆放,这些煤泥、煤矸石持续自燃,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之其紧邻旅游景区和铁路干线,既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也给铁路运营带来安全风险,因而被环保部门多次督办,成为生态治理领域久拖未决的“沉疴顽疾”。更为棘手的是,这些煤泥、煤矸石的权属争议极为复杂,牵扯多地法院多起诉讼,导致处置工作停滞长达10余年。
面对这一“硬骨头”,该局秉持“如我在执”的工作理念,主动出击,展开全面攻坚。执行人员首先通过梳理最高法的裁决书等,成功锁定权属线索,解开了权属争议的“死结”。随后,市中院执行局向全国6家法院发出协查函,全面排查在先查封情况,为后续处置工作扫除程序障碍。
在推进处置过程中,该局积极引入科技手段,利用无人机激光测绘技术,对4座煤泥、煤矸石山进行高精度测量,将面积等测量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同时,还多点采样,深入检测煤泥、煤矸石的密度和质量,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化验,确保评估数据的精准性与可靠性,为后续拍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相关煤泥、煤矸石被成功拍卖。
这起案件的成功处置,取得了显著的法律与社会效果,不仅申请执行人获得部分受偿,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而且社会效益突出,铁路沿线的安全隐患得以彻底消除,景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助力“大同蓝”生态名片擦得更亮。
大同日报记者:锦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