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雯
自河北省检察机关“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工作部署以来,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检察院立足首都“两区”建设战略定位,紧扣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和后奥运经济振兴主线,创新构建“专项监督+特色服务”双轮驱动机制,将专项监督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办案质效显著提升,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最优检察服务。2件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专刊典型案例,2件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高质效案件,1件案件获评河北省检察机关安全生产领域典型案例。
聚力“三个强化”强势开局
崇礼区检察院坚持把握公益核心、夯实工作基础、突出监督重点、狠抓案件质量、打造工作品牌、注重社会效果的工作思路,全方位、立体化推动专项工作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强化沟通协调,凝聚多方工作合力。专项监督部署后,崇礼区检察院第一站位落实,第一速度部署,第一时间见效,建立班子主导统筹、部门主责推进一体化办案模式;主动向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区委政法委进行专项汇报,获党委政府等部门主要领导肯定批示14人次,为专项工作争取财政支持18万元;用活府检联动机制,邀请市监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局、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完善线索推送、信息共享、跟踪问效常态机制,形成“点面协同、良性配合、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强化数字赋能,实现线索“自动上门”。崇礼区检察院充分运用河北省公益诉讼检察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累计搜集线索187条,发动志愿者和广大群众使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和“随手拍”举报平台积极提供案件线索35条,线索成案率达93%。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5个,立案4件,均已办结。加强案件跟进监督,提高办案质效,精品案件在平台“效果比对”一栏中展示。通过“益心为公”模块接收志愿者提供的高质量线索,依托“雪之蓝”工作队和派驻滑雪场的检察官工作站,借助无人机设备对全区9家滑雪场的雪道夏季水土流失防治情况进行航拍取证,督促3家滑雪场34条雪场采用植物种植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共计实现了草地覆盖面积86.5万平方米,总长度为38.4公里,修建泄洪沟2700米,同步实现了护航冰雪产业与生态资源保护。
强化辐射带动,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崇礼区检察院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创设检察公益诉讼主题文化公园,绘制专项监督工作宣传墙体画,开展“下乡村、走田间、赴矿区、入商超、进大棚、到雪场”宣传活动,利用主城区5块显示屏、太子城核心区3块LED显示屏播放宣传视频,在公共场所发放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借助城区公交广播、移动电话彩铃的辐射效应进行大规模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监督声势,着力提升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知晓度。
围绕“两个主题”见行见效
崇礼区检察院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系统观念,高效统筹推进两项监督工作,以决战决胜姿态全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守护生态,打造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崇礼样板”。专项监督开展以来,共办理环资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3件,发出检察建议53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1件。落实“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年均巡河200公里,督促清理河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农业垃圾30余吨,疏通河道41公里,确保河道汛期行洪安全;打捞清理城区内河流漂浮死鱼约1000斤、5000余条,保护河流3公里;拆除侵占河道的蔬菜大棚等农用设施35个,保护河道约4.6万平方米。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紧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督促区农业农村局建立《崇礼区地膜处理回收机制体制》,共计清理废旧农膜1.5吨,保护耕地300余亩;清理乡村建筑垃圾等各类垃圾300余吨;建立“田长+检察长”联动工作机制,拆除违建,恢复3000平方米耕地资源。
保障民生,高质效履职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共办理食药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7件,发出检察建议27件。聚焦药品安全领域新业态新问题,督促3家网络药品经营者下架国家禁止通过网络销售的药品,2家网络药品经营者规范处方药销售行为;对全区生活美容机构违规开展医疗美容项目问题开展专项监督,规范和促进区域医疗美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督促全区口腔诊所配置专用医疗废水处理设备,消除安全隐患。持续守护群众身边食品安全,推动完善餐饮具清洗消毒企业监管制度,确保餐饮企业餐具卫生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地走访调查农产品投入品经营商铺、养殖厂等企业17次,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生猪屠宰监管跨区域协作机制,规范生猪屠宰行为;督促相关部门消除乡村集贸市场食品安全隐患。
抓住“一个特点”深耕细作
崇礼区检察院严格落实“燕赵山海·公益检察”护航美丽河北建设专项监督“八个一批”中修复治理一批生态环境的明确要求,主动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整治工程,结合地域矿产资源丰富、矿产企业众多的特点,聚焦尾矿库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问题。用足用好调查取证权,全面查清公益损害事实,锁定监管职责,紧扣案件中行政主体各自职能、生态修复方案的可行性两大焦点问题,通过磋商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多角度专业性发问、论证,经过充分讨论,在行政机监管职责划分问题上与行政机关达成一致意见,督促行政机关以点带面做好全域尾矿风险消除和生态修复工作,推动全区22家尾矿库通过采用“灌木+草本”分区治理的植物修复方式实现有效治理,彻底消除尾矿库环境污染隐患和安全事故风险。全域共计恢复林地2.8平方米、草地约130万平方米,助力筑牢首都绿色生态屏障。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专刊典型案例,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高质效案件,获评河北省检察机关安全生产领域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