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时间4月24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发,奔赴“太空职场”。
在地球上,载人飞船的研制背后离不开一批航天人的默默努力,“00后”也开始为航天舞台增添高光。
位于上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此次承担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及三舱配电器等研制任务。在相关产品研制过程中,“00后”总装工、检验员已经走上重要岗位。
毫米之间精密守护
对接机构是各空间站舱段之间实现连接的关键产品,需要具有高可靠的连接强度、刚度以及密封性,进而保障空间站的长期在轨安全飞行。
据了解,为了实现可靠密封,需要两个重要组件,一个是对接锁系,另一个是对接机构对接面上的密封圈。八院研制团队将对接锁系的同步性精准控制在毫米之间,漏率限制在近乎气密的程度,同时在组批生产时,非常关注对接机构的密封圈。不同于日常的密封材料,对接机构的密封圈不仅可以减小两个对接面在贴合过程中的阻力,又可以降低对接面在分离时的粘结力。哪怕存在发丝般纤细的多余物,单组密封圈仍能保证对接通道的密封性能。为保证对接机构的密封性能,研制团队进行了不下千次的试验测试。
飞船在轨期间,多项操作需要地面发出指令控制,这就要靠遥控设备来完成。神舟二十号飞船全面升级的遥控系统,具有集成化、小型化、抗干扰等特点,产品重量约为原先的42%,提高了抗单粒子翻转性能和指令响应速度,给予飞船满满的安全感。
此外,神舟飞船的电源分系统由光伏主电源、应急电源、返回着陆电源和火工品电源四种电源组成,多种供电模式组合可适应飞船20多种飞行控制模式,既能确保神舟二十号飞船的电源实现独立供电,也可与空间站并网供电。电源系统始终坚守岗位,从飞船临射前到成功着陆后,用可靠的电力输出,保障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
新生力量为航天舞台添高光
航天事业是一群人的接力,新生力量集体崛起,人才培养体系日臻成熟,新的目标在向“95后”“00后”招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90后”掌舵人沈鑫,带领两名“00后”徒弟——总装人员吴孝南、张育杰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对于神舟飞船推进舱里交错有序的管路、整齐划一的电缆,师徒三人已是如数家珍,做到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确保交付放心产品。张育杰说:“我们手上的技术就是在一次次总装中练出来的。”
“90后”检验刘峰均和徒弟“00后”检验孙鹏辉是把好最后一道“关”的总装检验,确保了每一个信息传递的“零差错”。在载人飞船外场试验现场,他们通过离线信息采集系统将每日工作记录、拍摄的照片完整、清晰地上传,并做到实时更新,进而提升总装数字化水平。
太阳电池翼的顺利展开、运行是飞船发射成功的标志。“85后”技师汪胤峰和徒弟“00后”总装工刘骏所装调的太阳电池翼,必须做到1万次、10万次“零失误”。汪胤峰说:“太阳电池翼的装配不仅要有技术在手,还要有刺绣般的细心、耐心、巧心。”
随着“任务化”逐步向“产品化”模式转变,汪胤峰带着刘骏对部装过程中的难点痛点进行“小改小革”,一同梳理型号铰链的特性,对铰链产品芯轴结构的装配工装进行模块化设计,从而通过工装拆卸、更换部件,实现一类铰链工装匹配多个铰链装配,让创新经得起生产考验,更让总装变得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