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这一培训机构突然闭店!家长遭遇退费无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51:00    

“孩子上课上得好好的,谁知8日晚上突然接到机构停止运营的通知,工作人员提出的转课方案不合理,态度也很不好……”近日,多位市民拨打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96339反映,位于丰泽区迎晖路的机器虎乐高编程中心(城东柏景湾店)突然闭店,不少家长遭遇退费无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记者进行了走访。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晓玲 杜婉琼 文/图

走访:门店接近搬空 家长退费无门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机器虎乐高编程中心(城东柏景湾店)门口,只见大门紧闭,招牌已拆除,店内的设施设备已接近搬空。

机构突然人去楼空,让诸多消费者犯愁。

“这家机构去年6月份开业,开业时宣称自己师资好、分校多,让人感觉挺可靠的,没想到还没满一年就关门了。”去年6月28日,张女士在该店为孩子报名了乐高课程,共192课时,交费8600元,目前剩余74课时(37节课)。

“太突然了,上周四孩子还在正常上课,这周机构门牌已经摘除,东西也全部被搬空。”张女士说,4月9日早上,她看到其他家长拍摄的现场视频才发现机构已经关门。当晚9点多,她在上课群里收到通知,城东店由于经营不善,于2025年4月8日起停止运营,教务老师将在3个工作日内与家长沟通转课事宜。随后,家长们组建了维权群。

记者看到,维权群里有70多名家长,其中38人在参与课程损失接龙,将近一半家长剩余超过100课时。目前,群里已有部分家长接到该机构通知转课的电话。

“对方说直接把我剩下的课程转到另一家编程机构,但折算下来将近50个课时凭空消失。”家长吴女士说,自己于3月5日花了4000元为孩子购买了94个课时的编程课,目前仅上了10个课时。昨天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态度强硬地告诉她,将她剩余的课时转到另外一家机构,折算成22节课共44个课时。吴女士当即表示反对,并称要起诉他们,得到的回复却是一句“随便你”。“太气人了,我当时马上报警了。”她说道。

张女士剩余的74课时也被折算成19次课程。“这样的转课安排,让我们的课时大打折扣,实在没办法接受。”张女士表示,经营不善倒闭是该机构的问题,不能把损失强加给家长。目前她的第一诉求是退费,如果机构要安排转课,必须按照一比一的课程转课,并且明确具体方案,给家长选择的余地。

门店:涉及124名学员 正协商转课事宜

对家长们提供的几个机构工作人员的电话,记者一一拨打均未接通。随后,记者又拨打门店牌子上记录的号码,终于联系上该机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股东”。对方确认机器虎乐高编程中心(城东柏景湾店)由于经营不善倒闭,目前共有124名学员的课程尚未上完,涉及金额30万元左右。“我们现在也没钱给学员退费,只能帮他们转课。”该“股东”说,他们联系了多家同类型机构,目前只有同一小区的一家编程机构愿意接收学员。至于双方具体协商过程及转课方案,王先生表示不方便透露,只提到他们是以学员剩余课程按这家编程机构的收费标准进行折算。

昨日下午4时许,记者再次拨打该电话,接电话的是另一名自称“股东”的王先生。据他介绍,机构已联系了70多位家长协商转课事宜,部分家长反映折算课时比例太低,不愿意接受。他表示,会考虑继续接洽其他机构协商转课。

随后,记者也联系了王先生所提到的编程机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机构成立于2019年,与机器虎乐高编程中心(城东柏景湾店)不存在利益关联,接收这些学员是希望他们后期能转化为自己的会员。收费方面,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机构最低收费是一次课两小时193.3元,最高收费是一次课两小时267.7元。

律师:强制转课无依据 家长有权拒绝

针对上述情况,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记者采访了福建伟盛律师事务所律师武伟福。

武律师表示,对于预收款项后却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兑付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商户,经营者应当及时依法清算。未及时进行清算造成消费者损失,消费者请求经营者的清算义务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而购买机器虎课程的家长们,作为监护人与经营者订立预付式消费合同,可以以家长本人名义向法院起诉要求经营者(清算义务人)承担民事责任。

“强制转课的行为没有合同及法律依据。只要家长不同意,该行为就无效。”武律师指出,家长们有权请求解除预付式消费合同,要求退还预付款的本息。对于预收款后突然终止营业,既不按照约定兑付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又恶意逃避退款的,消费者还有权主张惩罚性赔偿。

相关提醒

慎选预付式消费 不充值较大金额

法官介绍,近年来,预付式消费日渐兴起,经营者以充值享优惠等方式吸引消费者提前支付全部费用。对经营者而言,这不但可以长期锁定固定消费人群,稳定经营收入,还能够尽快收回前期投入,降低经营风险。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长期被“捆绑”需要承担办卡容易退款难、预付钱款打水漂等风险隐患,还会陷入维权难题。

对此,法官提醒,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消费,充值办卡前,应尽可能了解商家经营状况、信誉度和服务质量,避免盲目跟风或轻信商家宣传。办理预付卡时,尽量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提供服务的机构信息、消费金额、服务内容等关键事项。同时,要妥善保留好消费凭证、服务单据等相关证据,以便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顺利维权。

武律师也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预付式商品服务,不要一次性充值较大金额。在购买服务前,务必了解清楚服务机构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尽量选择资信较好的服务机构,并及时保存好相关购买合同、合同订立阶段的磋商内容等。若出现机构突然闭店的情况,消费者应及时通过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人民法院等渠道维权。(黄墩良 张晓玲 杜婉琼)

相关新闻

治理预付式消费纠纷 司法解释下月实施

为破解维权难题,打通消费堵点,最高人民法院于2025年3月14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预付式消费典型案例,精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经营者获得正当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为规范预付式消费市场环境保驾护航。

该司法解释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施行,其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主张经营者提供的“排除消费者依法解除合同或者请求返还预付款的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黄墩良 张晓玲 杜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