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禀赋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让“云菜”量质齐升,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玉溪通海蔬菜基地一片生机勃勃。记者 陈飞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我小时候哪敢想冬天还能吃得这么好。”一大早就来北京市朝阳区金旭菜市场买菜的张秀芬感慨道。十多年来,作为南菜北运基地的广西、云南、海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不断发展蔬菜产业,“南菜园”已成为我国“菜篮子”保供稳价的重要一环。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温差较大。为化解供需矛盾,促进产区与市场深度融合,丰富果蔬品类,稳定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保障北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南菜北运的重要举措孕育而生。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和光热资源,已成为种植蔬菜的“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可全年轮作不同品种蔬菜,实现错季供应。数据显示,云南共有31科、71属、142个种、1800多个蔬菜品种,年产值超3000万吨,稳居全国前列。可以说,云南的“菜篮子”不仅装满了自然馈赠的丰饶,更承载着中国蔬菜供应链的重要使命。
云南蔬菜的竞争力,既有不可复制的自然优势,更有硬核突围的后天努力。近年来,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嘱托,从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方面发力,各地菜农用“绣花”般的精细化种植技术,建立起“错季种植、错域种植、错峰上市”三大优势,丘北辣椒、建水洋葱、元谋番茄等30余个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蔬菜产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超160万户,户均收入达1.4万元以上,构建出“买全国、卖全国”的立体网络,“云菜”已成为“健康、绿色、生态”的代名词。从茶马古道的马帮铃响到冷链专列的汽笛长鸣,从四季不断的瓜果时蔬到畅销全国的南菜北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极大地改变了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好物产卖不上好价钱的历史,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崛起的生动注脚。
当然,尽管南菜北运为“云菜”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但其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初加工占比过高、而深加工率不足10%,导致产品附加值流失严重;虽有30余个地理标志认证产品,但市场溢价能力未充分释放,仍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头部品牌;受山区地形制约,运输成本占菜价比例高达30%以上……这些问题既揭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也为云南从“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跨越指明了努力方向。
品质是云品出滇的底色和信心所在。提升“云菜”在全国市场的话语权,一方面,要加强蔬菜质量监督和管理,大力推行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让绿水青山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强蔬菜种业芯片,完善蔬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畅通从田头到餐桌的流通渠道,更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蔬菜产品的新需求。此外,要通过龙头企业的适度集中、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打造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并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消费市场组织开展品牌及产品推介,不断提升“云菜”的市场影响力。只有自然禀赋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让“云菜”量质齐升,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