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珠玑巷:青海人魂牵梦萦之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8:44:00    

王十梅 于 锋

在很多青海人的记忆里,南京“珠玑巷”是一个承载着特殊情感的地名。不管是长辈口中代代相传的家族旧事,还是泛黄家谱里的记载,都绕不开一句:“我们的祖先是从南京珠玑巷来的。”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因为时光流转,传说的细节有了一些差异,但核心故事却大致相同。据说,明朝洪武年间,南京人于上元节时耍花灯,其中珠玑巷民众做了一个猴灯倒骑在马上。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后,认为是在嘲讽他的马皇后“大脚难踩镫”,勃然大怒,把珠玑巷的民众充军发配到了青海。

传说的真伪虽然有待考证,但是明初将许多军民移民戍边的历史确有其事。明代初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为巩固统治、开发边疆,大规模推行戍边屯田政策。当时,江浙地区的富户、工匠、普通百姓乃至军队将士,被分批迁往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地。比如,洪武十四年,傅友德率军南征时,南京卫所的大批将士就随之迁往云南,这是许多云南人家谱中“祖籍应天府柳树湾”说法的由来——后来学者通过明故宫旧址的石碑考证,“柳树湾”大致在如今南京秦淮区御道街、蓝旗营一带。换言之,那些云南人的祖先很可能是当年驻扎在“柳树湾”的明军将士。

青海的移民记忆,便与明初向边疆移民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翻开青海的家族史料,“祖籍南京”的记载比比皆是。比如,青海化隆莫氏家族的《莫氏家谱》记载:“详考我莫氏,尚有士焉,生著金陵,长养南京珠玑巷,自洪武十二年新正,民庆贺元宵,触犯官事,发配西土,拨属下卫所百户管理”;光绪三十一年版青海《大通崔氏族谱》也记载:“始祖始居南京,乃朱氏巷人……”;青海省图书馆馆藏的《乐都王氏宗谱》复印本同样提到:“本贯金陵之珠氏巷,明洪武间以防军迁乐都驻双堡……”这些记载,为“青海江南移民源自南京”的说法提供了佐证。

几百年的时光里,“珠玑巷”的名字在口耳相传与笔墨记录中渐渐变形。有人记成 “朱子巷”,有人说是“朱氏巷”,也有“珠市巷”“竹子巷”“竹丝巷”“纻丝巷”等说法。这或许是方言发音的细微偏差所致,也可能是后人凭读音揣度字形的结果。但无论名字如何变化,“南京”或“金陵”这两个字始终清晰如初——它像一根无形的丝线,一头系着南京城,一头系着青海移民后裔的心,成为血脉里无法磨灭的族源印记。

可是这条存在于很多青海人记忆中的街巷是否真的存在?其具体位置又在南京哪里,却像一团迷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许多青海的寻根者。

明史研究者、江苏省郑和研究会荣誉秘书长郑自海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探究。他检索大量南京地方史志文献,并没有找到“珠玑巷”,却发现了一个音近的地名“珠履巷”。《南京地名大全》载:“珠履巷:街巷(废),位于长乐路西段北侧,许家巷西段,即东自原四圣堂,西至铜作坊一段旧称。后并入许家巷。”《南京市古今地名对照》载:“许家巷西段,自四圣堂西,至铜作坊一段旧称珠履巷,据传曾有一珠宝商居此,故名,后并入许家巷。”郑自海告诉记者,“珠履巷”这个地名是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的,已经并入了“许家巷”。“许家巷”至今尚存,是南京城南一条知名度较高的小巷。从地方史资料上看,“珠履巷”附近还有铜作坊、银作坊、铁作坊、花市、弓箭坊等,很显然,明代时这里曾遍布繁荣的手工业作坊。

如果这条“珠履巷”就是青海江南移民一直在寻找的“珠玑巷”,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珠履巷”只是一条宽不过2米至3米、长约100米的小巷,和明皇宫旧址上的“柳树湾”不同,明代初年这里并没有驻军,也没有那么多居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青海人坚称祖先来自这里?

郑自海分析,“珠履巷”靠近江宁县衙。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明代初年,江宁县衙是江南移民集中和中转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办理手续,迁徙到青海、甘肃等地。这与如今很多苏北人坚称自己的祖先来自“苏州阊门”是一个道理。元末,朱元璋击败盘踞在苏州的张士诚政权后,将很多支持张士诚的苏州人强行迁徙到苏北。这些移民从阊门顺着水路出发,久而久之,他们对故乡的记忆就剩下出发地“阊门”,认为自己来自苏州阊门。

青海与江苏之间的联结,远不止“珠玑巷”这一个线索。明代开国功臣邓愈的故事,也是两地渊源的见证。在南京安德门附近,明代开国功臣、宁河王邓愈的墓保存完整,它不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组成部分。史载,明洪武年间,邓愈曾率军平定甘肃、青海及西藏部分地区,招降吐蕃,为西北稳定立下大功。朱元璋因此追封他为“宁河王”,这个封号既是对他功绩的肯定,也寄托了对西北长治久安的期望。

《甘肃新通志》记载,“洪武三年,征西将军邓愈统兵至,始置贵德所,属河州卫,并隶陕西行都司。”《西宁府新志·建置·城池》记载:“明洪武三年,征西将军邓愈开复其地(青海省贵德县),七年,委河州左卫指挥修筑土城(今贵德古城),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至十三年工竣。”

邓愈在青海功绩卓著,由他主持修筑的贵德古城,为贵德县此后六百多年的安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感念其功绩,邓愈死后,贵德民众可能为其建造了衣冠冢。《贵德县志稿·陵墓》记载:“前明怀远将军邓愈墓地,在县治西南十里之刚拉湾。”

随着明代移民戍边政策的实施,以及邓愈所率军队的进驻,大批明代军民留在了青海。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生寅介绍,明初,青海河湟地区设立卫所后,大量外地军士通过从征、谪发、调拨等形式来到此地戍守,成为河湟地区新的军事移民群体,为青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至今,在青海贵德地区仍有“王屯”“刘屯”“周屯”等带有戍边印记的地名,这是当年将士们屯田戍守、落地生根的佐证。

从南京旧志里的“珠履巷”到青海家谱里的“珠玑巷”,从邓愈经略西北的功绩到移民后裔的故乡执念,青海与南京的联结由来已久。六百多年过去,具体的街巷或许已消失在城市变迁里,可“南京”这两个字,早已顺着迁徙的足迹、伴着血脉的传承,成了青海人心中不会褪色的故乡符号。

编辑:李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