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8亿美元!逆风创新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9:16:00    

2025年5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此访期间,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这份《联合声明》指出,中俄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双方高度评价近年来两国经济关系取得的长足发展,一致认为双边互利合作为改善两国人民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双方坚定捍卫自主发展双边经贸伙伴关系的权利。

习近平此访行程结束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向随行记者介绍此访情况时表示,务实合作是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内生动力。中俄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中国连续15年保持俄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去年双边贸易额逆风创下2448亿美元新高。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大能源供应国,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合作潜力足,发展空间大。此访期间,双方又签署20多项合作文件,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5月8日上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摄影/本刊记者 盛佳鹏

“逆势上扬”

全球经济格局正面临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挑战。世界各国基于经济安全方面的担忧,都不约而同地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重新定位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选择更加可靠的投资和贸易伙伴。经济格局的改变意味着原有的全球性投资贸易规则发生变化,并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的趋势。

在多种挑战的综合影响下,全球经济格局形成七国集团(G7)、金砖国家、不结盟国家三大中心,内部联系增强,而七国集团与部分金砖国家联系减弱。在形成这种经济格局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削弱分工效率、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冲击全球经济稳定。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推高避险需求,黄金价格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因此,全球经济格局的高度不确定性促使多国寻求战略依托,规避风险。

在此背景下,中俄出于战略和避险需求,发展出“逆势增长”的经贸合作模式。中俄双边贸易额持续攀升,提前实现贸易额倍增目标。2024年中俄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2448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7.5%。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早前曾强调,尽管全球发展面临逆流,中俄务实合作保持“量稳质升”的态势。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则是中俄合作成功的关键。

4月16日,一列满载家电、轮胎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北京铁路物流中心琉璃河营业网点缓缓驶出,前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标志着今年首趟北京至莫斯科中欧班列顺利开行。图/中新

“能源牵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石。而对于俄罗斯而言,能源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在其出口的大宗商品中,石油和天然气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绝对比重。俄罗斯在2025年4月最新发布的《至2050年能源战略》中,明确指出能源战略的最终目标在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技术自主以及建立强大的能源产业竞争力。

能源合作在中俄经贸关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这一地位的形成,得益于两国在能源供需上的高度互补、对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的有力推动。俄罗斯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买家。普京在2025年1月指出,中国是俄罗斯能源资源的最大消费国,而俄罗斯则是中国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并在对华石油供应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2024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通过“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供应310亿立方米天然气,预计2025年供气将达到380亿立方米,届时对华天然气供应将达到合同规定的最高水平。截至2024年底,能源贸易额已占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两国务实合作的重要支柱。

中俄之间的互补性推动战略合作升级。中俄经贸合作的迅猛发展,与俄罗斯实施能源“东向转移”战略紧密相连。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谢列梅采夫在2024年12月召开的国际能源论坛“能源空间”会议上指出,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23%,其中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需求增幅可能达到30%至100%。因此,全球能源需求的稳定增长,为俄罗斯继续保持其能源资源主要供应国的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正积极贯彻落实2020年9月提出的“双碳”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当前,中国已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以及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并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植被面积。中国政府实现碳中和的“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决心,也推动了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高度互补合作。

双方拓展能源合作新领域,夯实战略支撑。中国作为全球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生产的领军者,正与俄罗斯深化合作。俄罗斯计划采购中国设备,用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能源项目开发。在核能领域,俄罗斯原子能公司与中国已携手建设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并计划在全球其他地区共同推进核能项目。由此可见,中俄能源合作不仅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更在领域上持续拓宽,合作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

“货币加码”

为了有效且主动地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中俄两国在维护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有助于构建更加牢固、更具韧性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本币结算比重显著提升。随着中俄两国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本币结算在双边经贸合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人民币和卢布逐步取代了其他货币成为主要的结算方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俄贸易中超过95%的交易已采用人民币和卢布进行结算,这极大地降低了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与此同时,中俄两国金融合作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俄人民币互换协议下的互换资金规模已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在全球32个与中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中,与瑞士并列第11位,显示出中俄金融合作的活跃程度和重要性。

二、强化双边金融基础设施协同。中俄两国致力于强化双边金融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双方发布的“两个联合声明”中。2023年的中俄联合声明战略性地确立了加强金融互利合作、扩大本币在双边经贸活动中的使用,以及保障两国经济主体间结算畅通的总体方向,为双边货币韧性布局确定了合作原则。在此基础上,2024年的联合声明则在操作层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划,尤其强调完善两国金融基础设施,畅通经营主体结算渠道,并辅以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合作以及鼓励双向投资和债券发行等具体措施,从而落实并深化2023年联合声明所确立的战略目标,最终旨在强化双边金融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推动中俄金融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技术人员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线路设备设施进行日常巡检。图/中新

多元化发展

为了确保经贸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在中俄两国能源和货币合作的基础上,双方正积极推动经贸合作生态圈不断扩大,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非能源板块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第二增长曲线”。从农产品到整车出口,从中间品再到成套设备,一条“商品+产业链协同”的新通道正加速打通,展现出双边贸易生态的高度互补性与适配性。特别是在食品安全、农业技术本地化等领域,双方已开始探索“本土化输入+平台化合作”的新型发展范式。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全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农产品占双边贸易总额的5.7%。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俄罗斯对华出口小麦达27.5万吨,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中国小麦进口的主要来源国。

与此同时,中国对俄出口的电子产品、交通运输设备和化学制品表现亮眼,分别占双边贸易总额的40%、22%和11%以上。据俄方统计,2024年中国对俄机械设备和车辆出口分别同比增长8%和13%。根据俄罗斯汽车行业分析机构(Autostat)数据,中国汽车品牌在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预计到2025年底将接近90%,进一步巩固市场主导地位。

此外,中国企业积极布局俄罗斯工业园区。据俄罗斯工业园区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底,俄罗斯已建成454个工业园区,累计吸引投资约2.5万亿卢布(约合人民币2200亿元)。其中,生产性投资超2万亿卢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4000亿卢布。2024年,工业园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90亿卢布,占当年总投资的11%,其中中国投资占比最高,达6%。从累计投资额看,中国在俄罗斯工业园区外资来源中排名第四,重点投资领域包括汽车、食品和机械工程。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年4月1日报道,中国投资者计划在哈巴罗夫斯克超前发展区建设一座新工业园区。预计到2027年,该园区将建成两家企业,分别为聚氯乙烯窗型材生产厂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首家钢化玻璃生产车间。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州长顾问、亚太工业研究所所长鲁斯兰·扎利瓦茨基表示,工业园区是吸引全球投资的“金字招牌”,而中国合作伙伴对此有深刻理解和积极响应。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是近些年的一个新亮点。俄罗斯拥有约1.33亿互联网用户和5000多万网购消费者,为电商市场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基础。2024年,俄罗斯电商市场规模达12.6万亿卢布,较2019年的1.7万亿卢布增长近7.5倍,电商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从5%跃升至23%。2024年1月,俄罗斯电商巨头“野莓”向中国卖家开放入驻,并在深圳、宁波、杭州、天津设立分中心,全力打造中俄跨境电商平台,在中国的营销成效显著。据俄罗斯相关机构统计,仅2024年12月,一家中国企业的人造圣诞树和花环销售额就占该品类总销售额的9%。目前,俄罗斯已成为中国跨境电商的第四大出口市场。

“务实为基,制度为本”

中俄经贸合作正经历从传统的市场与项目联动,向以制度规则为纽带的制度型深度融合转型的关键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中俄不仅在双边层次巩固战略互信,也将借助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平台加强合作,促进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和共同繁荣,为区域合作提供新的动力。

在“能源+货币”双轮驱动下,中俄经贸合作不仅延续传统贸易与项目对接,还在以下维度实现结构性升级:一是,多领域深化合作。双方将全面深化经贸、投资、能源、金融、科技、人文和地方等领域合作,推动合作从单一领域向多领域协同发展。二是,能源供应链深度协同。深化传统能源开发及管道运营,推进液化天然气、电力和新兴能源合作。深化民用核能合作,探索前沿技术和核电站共建。三是,新兴领域合作拓展。发展电子商务,完善机制;加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合作,成立人工智能工作组;强化信息安全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四是,金融与投资合作升级。扩大本币结算,巩固结算基础设施,支持双方银行机构发展;签署新版投资合作规划,监测重点项目,推动投资;支持相互投资和债券发行,提供运输保险。五是,积极拓展绿色产业创新合作。中俄两国联合探索以绿色项目为标准的能源合作,政府、产业及金融机构共同推进ESG(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助力企业在绿色框架下稳定成本、锁定收益。

如今,国际格局持续演变中,中俄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正为全球经济体系注入稳定力量。国际经济就是国家政治,中俄经济关系的发展,是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理性回应,更是塑造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实践。本立而道生。随着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俄不仅会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治理模式的创新与重塑,且有望助力全球战略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肖斌

编辑: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