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9日讯 选房区外,彩旗飘扬、横幅高挂,“欢迎回家”的标语传递着归家的温情;选房区内,居民按照抽签顺序依次选房,现场大屏幕同步显示着房源信息,大家或是兴奋交流,或是紧张思索……近日,在济南起步区孙耿街道启新家园社区的选房现场,不时传来居民激动的欢呼声,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声交织其中。

这是今年起步区回迁安置工作有序推进的生动写照。前段时间,大桥街道安置五区一期——汇清苑的回迁安置同样圆满收官。一系列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见证着起步区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坚实步伐,越来越多居民实现“安居梦”。截至目前,已有38个村庄顺利完成拆迁安置,5666户、2.06万名村民实现“出村入城”的跨越,住有所居、住有优居的承诺,如同春日的暖阳照进千家万户。
有速度!一年近万套回迁房交付使用
安置房建设,是新城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起步区正积极将“住有所居”的理念转化为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新社区。
“目前,我们街道有2个回迁安置社区,除了启新家园社区外,还有一个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可基本建成。”孙耿街道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自起步区获批成立以来,鹊华、凤凰、河润、清宁、怡河、汇清苑、启新家园等社区已顺利完成回迁安置,2.5万余名群众喜迁新居,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

据了解,仅2024年起步区便建成238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完成27个村、4300余户、超2.1万名群众的回迁任务,近1万套回迁房交付使用,创下了济南年度最大体量回迁记录。
起步区正全力冲刺加速推进805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助力8.9万群众实现“出村入城”的梦想。仅仅四年时间,起步区就以惊人速度,实现了大规模安居工程的建设。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更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有高度!“硬核”标准推动安置房品质跃升
“新房里水电暖一应俱全,地砖锃亮,连厨房和卫生间都装修好了。”“新小区的居住环境可比村里好太多了,而且交通也方便。”
在刚刚交付的汇清苑社区,居民看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用朴实的话语道出内心的满足与喜悦。
步入新房,全装修的空间布局让人眼前一亮:卫生间马桶、洗手盆已安装就位,厨房内橱柜配置齐全,地面瓷砖统一铺贴,水电气热全部到位。
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的安置房户型多样,从60平方米到141平方米的6个梯度户型错落分布。多个楼栋是两梯两户的配比,也能让居民享受到商品房般的居住体验。“以前总担心安置房空间局促,住着憋屈,现在看起来和商品房一样好!”居民王俊杰看着自家新房笑得合不拢嘴。

品质跃升的背后,是起步区安置房建设的“硬核”标准。据介绍,起步区所有安置项目均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并达到“绿建二星+亮点”标准。同时,还在保温节能一体化施工、建立雨水收集及回用的海绵城市体系以及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也进行了全方位精心规划。
这些从建筑设计、配套设施到环保节能等各环节执行的“硬核”标准,不仅提升了安置房的品质,更为居民提供了舒适、宜居、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有温度!“15分钟生活圈”让幸福“出圈”
事实上,当群众搬进新房后,安置工作的“后半篇文章”才刚刚开始。
济南起步区用四年时间,探索出了一条社区治理新路径,创新打造出“理想社区”品牌,建成鹊华、清宁、凤凰理想社区等多个理想社区的示范样板,并引入“双轨并行”“微网实格”“社区合伙人”“社区公司”等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回迁安置社区治理新路径。
作为首个“理想社区”实践样本,鹊华理想社区已构建起成熟的“15分钟生活圈”:商业街区汇聚便民业态,“泉城书房”飘起书香,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全科诊疗,从幼儿园到重点中学的全龄教育体系加速成型……这些配套设施,让新市民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同频的公共服务。

在这里,社区还依托高标准建成运营的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综合治理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养中心等载体,打造了理想邻里、教育、健康、创业、服务、治理等6大场景。其中,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社区综合体,融合了政务服务、“四点半课堂”、创业指导、非遗传承等一系列功能;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低价就餐,设置的“四角工坊”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修鞋、理发等便民服务;居民自发组建的8支兴趣社团,将共享空间转化为邻里情感纽带;社区推出“理想银行存折”积分体系,结合“书记茶摊”,成为每周收集民意的重要渠道,形成了“民意收集-服务响应-居民反馈”的治理闭环。
如今,这种“建管并重”的理想社区打造经验,正在起步区全面推广。随着安置房陆续交付,更多新市民将在今年“上楼”。而接下来,起步区也将以标准化场景建设为纽带,推动理想社区从一处试点生长为全域风景。
闪电新闻记者 冯宜雯 通讯员 吴政宏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