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岭南美术先驱 留下哪些“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8:08:00    

“艺事早南天——胡根天与20世纪广东西画启蒙”展览日前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7月11日,由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艺事早南天——胡根天与20世纪广东西画启蒙”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

说起胡根天这个名字,或许不少读者感到有些陌生。然而,当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却发现他是20世纪美术史上重要的交汇点:他创办的“赤社美术研究会”筹办了广东第一场西洋画展,他创立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则是华南地区首家公立美术学府。李桦、吴琬、赵兽、梁锡鸿、陈烟桥、赖少其……他的学生里名家辈出,在中国美术史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回望胡根天先生的艺术旅程,恰似在喧嚣中打捞一段沉默的艺术‘密码’。”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展览前言里意味深长地表示,胡根天的实践为研究中国美术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提供了典型案例,也让学界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多元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展览还展出胡根天师生抗战时期创作的多幅代表作。这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将为当代美术界带来哪些启示?让我们跟随专家学者的脚步从展厅里探寻答案。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广东现代美术教育和文博事业的开创者

步入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厅,一幅醒目的《自画像》率先映入眼帘:画中人身着笔挺西装,眉宇间踌躇满志,尽管穿越百年时光,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依然熠熠生辉。这正是本次展览的主角、岭南美术先驱胡根天。

1921年,为填补广东西洋美术研究和教育的空白,胡根天从东京美术学校学成归国,创立了华南第一个西画社团“赤社美术研究会”(以下简称“赤社”),吸引海外归国的优秀艺术家加盟,共同致力西画创作和传播。

同年举办的“赤社第一次西洋画展览会”,让油画、水彩画、色粉画等现代西洋艺术走进大众视野。“胡根天的‘西画启蒙’以民间社团和公立学校为依托,更注重对大众的审美普及,也因而更加接地气。”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

以“赤社”为基础,华南地区首家公办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以下简称“市美”)也在次年应运而生,胡根天代行校长职务。该校的成立开创了广东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实现了从传统师徒制到现代院校教学的转型。

当年广东“西画启蒙”声势浩大的盛况,通过本次展览可见一斑。关良的稚拙、冯钢百的稳重、何三峰的绚烂、谭华牧的简练……多幅展品首次进京同场竞秀,这些作者都是当年胡根天为“市美”请来的名师。

“无论‘赤社’还是‘市美’,它们的组织力量都颇具国际化色彩。”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介绍,两家机构都不乏留日、留美,甚至从墨西哥留学归国的人才,为广东高等美术教学体系的构建夯实了基础。

展厅里,曾是“市美”学生的李桦、陈烟桥、赖少其、张松鹤、黄笃维等名家的佳作集萃一堂。“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上半叶,他们用艺术的力量回应现实,以新的美术浪潮推动着社会进程。”展览策展人马雯介绍道。

胡根天也是广东文博事业起步与发展历程的见证人之一。从博物馆、美术馆、文史馆,到画院、文联、美协,各处都留下他探索实践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努力下,广州人民博物馆(今广州博物馆)顺利回迁镇海楼并正式开馆。

“他还是一位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的撰稿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蔡涛指出,胡根天积极参与建筑、美术及都市文化的公共评论,在报刊发表大量批评文章,展现出对地方文化建设和现代都市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

“文化的繁荣从来不是孤立事件,它需要教育、创作、传播等多个环节的协同生长,而胡根天构建了一套文化发展的‘生态链’。”在吴洪亮看来,“赤社”的成立,让艺术家有了思想碰撞的空间;“市美”的创办,为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土壤;而文博事业的开拓,则让历史与当下产生了对话。

多份珍贵手稿也在本次展览亮相,包括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写给胡根天的信件。两位粤籍学者在京粤两地分别担任文化部门要职,他们对文物保护与文化建设的思考,也承载着北京画院与广东画坛的情谊渊源。

曾为抗战宣传培养大量人才

烽火岁月里,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表达,更成为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武器。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胡根天师生在抗战时期留下的多幅作品,再次引起观众深刻共鸣。

版画家李桦在创作于1940年的套色版画《苦笑》里,用刀痕记录下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他的老师胡根天同样以笔墨描摹战乱中的众生,水墨画《难民》用寥寥数笔,将百姓流离失所的无助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早在大革命时期,“赤社”成员就积极投身反帝反侵略题材的艺术创作。1934年,受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后来成为“市美”教师的李桦组织成立“现代版画会”,同为胡根天学生的赖少其、陈烟桥、刘仑等人也是其中的得力干将。

胡根天强调艺术要关注现实、服务社会,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然而,他们也没有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对立起来,反而将两者交织在一起,从而呈现出艺术探索的蓬勃活力。”胡斌补充道。

“到了抗战时期,胡根天培养的这批学生,如李桦、赖少其、廖冰兄、陈烟桥,都在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担任重要职务,为抗战宣传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胡根天孙女、广东美术馆研究馆员胡宇清介绍道。

颠沛流离之间,胡根天没有忘记初心。他在粤北韶关创办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培养大批抗战宣传人才。战时物资紧缺,胡根天就地取材,自制竹笔并向师生推广。现场展出的《三江风景》《江西武阳古渡》等写生作品都是当年留下的物证。

为了抢救岭南文物,他还不惜跋山涉水,多次前往湘桂等地征集革命文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所有胡根天的早期油画都在八年抗战中被毁,以致今天的读者无法真正认识他的艺术风格全貌,也成为其艺术价值被“遮蔽”的原因之一。

胡根天是广东现代美术教育和文博事业的“拓荒者”,百年以后,围绕胡根天的学术研究同样是一项值得“拓荒”的课题。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认为,重新评估“赤社”与“市美”的价值,有助于重构中国现代美术多中心发展的历史图景。

“从推动中国早期现代主义实验的角度说,‘赤社’比上海决澜社还早了十年。胡根天接受系统的学院培训也早于徐悲鸿和林风眠。他的历史地位需要从全国视野进行重新审视,也显示出这次展览跨地域合作的重要价值。”王绍强说。

“文化发展从来没有捷径,需要像胡根天那样,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系统思维。”吴洪亮同样期待,本次展览有助于深化北京画院对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的研究工作,“让先驱者的智慧照亮当下的文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