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川渝热浪灼人,贵州桐梓县茅石镇却以25℃的恒温绿意,悄然升级为避暑游客向往的清凉之地。这座海拔1200米、森林覆盖率68%的小镇,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品质变革。
面对避暑经济新需求,茅石镇以新建转型一批、改建提档一批、人居环境大提升的“两建一提升”模式为引擎,重塑山居图景:旧居变“都市精品民宿”,落地窗映照林海;诗意小院留住成都“新镇民”,酒店式旅居悄然成型……
镜头延伸,全域推进的“两建一提升”正重塑乡村肌理——十元热餐暖让游客胃更暖心,开放式民生合约食堂升腾人间烟火;文明积分激活善治,“超市兑奖”激发村民环境比拼热情;“五员”集结百日攻坚,沟渠死角焕新颜,“最美清洁家庭”引领乡风净美……
这场由表及里的深度蜕变,正点燃强劲的“清凉经济”——
近两年间,当地乡村旅馆与民宿产业蓬勃发展:274家乡村旅馆提前预订火爆,70%床位早早告罄;新建及转型高品质民宿38家,推动住宿价格从1000多元提升至3000元档位;同时,43家旅馆完成改建升级,显著提升了设施品质与客户体验,有效增强了客源黏性。人居环境整治以河道治理为核心,辐射至广场、院坝等公共空间,通过“两清两改两治理”工程,成功推动旅游模式由单一“一季游”向全时段“四季游”康养旅居目的地转型。经过两年提升,茅石镇区域接待能力显著增强,床位总数从15,000余张增至18,000余张,成为川渝游客避暑旅居的“清凉桃源”,带动综合旅游产值逼近1亿元大关,实现了区域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民宿升级
品质焕新渝客至
七月的茅石镇,贵月楼休闲避暑山庄的绣球花开得正盛。
民宿老板刘明贵挥着扫帚清扫院坝,阳光透过新装的落地窗,照亮了他精心改造的客厅和新增的吧台。
“干这行十三年了,老客就认我这手艺!”他笑着指指厨房方向,“烧白、黄焖鸡、红烧鱼,招牌菜管够。”今年他下了大力气,一口气改造了49间房,能住98人,包三餐六菜一汤,每月1800元。
院角新栽的美人蕉和牡丹,正沐浴着山间的清风。“这海拔1200米,林子又密,夏天就26度上下。”刘明贵擦了把汗,望向林间错落的村居和潺潺的小溪,“客人们听着鸟叫起床,伴着蛙鸣入睡,舒服着呢!”正说着,新入住的重庆游客余女士走了过来:“之前在新田湾避暑,发现这儿更安逸!房间清爽,饭菜合口,以后就长住这儿了!”

余女士的选择,正是茅石镇民宿提质升级成效的生动注脚。瞄准川渝游客日益多元化、高品质的避暑需求,茅石镇精准施策,以民宿改造提档升级为关键抓手,着力重塑避暑旅居新面貌,精心为远道而来的“家人”打造更高品质的诗意栖居地。
在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下,一批设计考究、服务精良的高端民宿正加速涌现。
走进张发洪的家,仿佛置身都市精品民宿。他摸着崭新的落地玻璃窗,窗外是诗意的田园和茂密的林海。“去年六月,我横下心,60万元全砸进去了!”他语气里透着兴奋。为了提升品质,他坚持只做单间,菜品升级为三荤三素一汤,每月收费1800元。屋后,他新开垦的一亩菜园绿意盎然:“新鲜菜现摘现做,才够味!”

不远处的兄弟山庄,被森林田园环绕。老板黄先平正忙着招呼客人。“早上起来,吸一口都是森林的氧气,满眼青山,凉快得很!”他笑着说。改造升级后,月费从1200元涨到了1600元,“没想到房间紧俏得很,根本不够订!”需求太旺,他干脆把自家厢房也腾出来,又添了20间新房。
从兄弟山庄出来,下个坡就是聚贤居。58岁的老板黄文忠站在刚改造好的独立厨房门口,满意地点点头。“以前厨房连着住房,油烟大,客人也不方便。”他回忆道。
此刻,四楼的工人正忙着安装吊顶,粉刷墙壁。“在外搞了二十年建筑,客户要啥,我门儿清!”黄文忠笃定地说,“不就是图个生活更精致舒坦?所以我们年年都琢磨着升级改造。”果然,他的秘诀很奏效——房间早在6月10日前就被预订一空。
业态焕新
田园旅居入画来
为丰富避暑旅游业态、提升游客体验,茅石镇积极引导村民盘活资源,大力扶持新建精品民宿、引进高端旅居模式,着力打造“业态丰富、田园一体、体验多元”的避暑目的地。
沿着蜿蜒的旅游公路深入山间,“花庭忆”山庄老板李松的新事业正欣欣向荣。

站在新硬化的水泥路尽头,他指向窗外环绕的潺潺溪流和身后青翠的山林:“政府鼓励我们多元化发展,这500多万元投下去,就是要做个不一样的!”他的“山居综合体”蓝图正变为现实——70间旅舍只是基础,咖啡的醇香已从吧台飘出,屋顶露营基地的帐篷正待客来,围炉煮茶区炭火将燃,百亩流转来的田园里果蔬茁壮,静待游客体验“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

“黑土猪都提前订好了。”李松说,“客人尝到土味,老乡增加收入,这才叫共赢!”最令早批客人惊叹的,是那亲近林海之间的屋顶营地:清晨推帐,层峦叠翠裹挟着清冽空气涌入;午后慵懒,手捧咖啡与青山对坐畅聊;夜幕低垂,烧烤的烟火气混着星光,璀璨得醉人。李松告诉记者,这座山间“小生态”已为30余位乡亲提供了家门口的岗位。

沿着政府精心规划的旅游环线前行,“茅石民宿酒店”的吉祥浮雕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老板唐国美轻抚过崭新客房里的精品床具,满意地检查着独立卫浴的细节:“去年响应镇里提升品质的号召开建,现在终于能接客了!”她特意打造了专属就餐区和精品食堂,“就是要给客人酒店式的舒适和精致,这也是政府倡导的方向。”70余间房,已有36间迎来了它们的主人。
山坳另一侧,陶小红的白墙浮雕合院透着沉稳大气。“我们路子不同,”他站在精心设计的庭院中,笑容笃定,“瞄准的是长居客!十年租期,年费三万二,图的是深度融入这山水。”他的选择,正契合了政府吸引“新镇民”、发展长线经济的思路。
而陶光平的“陶氏酒家”是诗意栖居的典范,它将政府倡导的“生态旅居”理念化作了门楣上的诗句。陶土色与绿意交织的墙面,与四周的青山绿水浑然一体,那副“陶韵山水,乐享宁静;欣然入梦,陶然忘返”的对联,正是无数“新茅石人”心境的写照。

每年五月,来自成都资阳的82岁退休老人孟基元便携挚友如约而至,开启长达八个月的“山居栖居”。
晨曦微露,他们沿田埂信步,负氧离子充盈肺腑;午后时光,他们在桥牌桌上笑语晏晏;夜幕四合,枕着松涛山风酣然入梦。
“老朋友们把这儿当第二个家了。”陶光平望着满员的21间房,42位熟客的笑脸仿佛就在眼前,“回头客就是最好的口碑,也是政府发展‘品质旅居’想看到的结果。”
环境蝶变
宾客盈门笑开颜
走进茅石镇,一场由表及里的“环境革命”正悄然改变着山乡容颜。以“建设美丽庭院、宜居村落、提升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两建一提升”工程如火如荼。
政府资金撬动,村民热情参与——农房披上“新衣”,生态污水处理悄然运转,干净停车场静候车流,节能路灯点亮归途……昔日朴素的农家小院,如今推窗是绿意,移步有花香。
“环境靓了,住着舒坦,客人也爱来!”经营民宿多年的杨大姐看着自家焕然一新的庭院,笑容满面。

中午时分,茅坝社区的“民生合约食堂”飘出饭菜香。76岁的重庆游客刘斌和老友们围坐一桌,十元钱的热乎饭菜吃得津津有味。“味道好,服务更好!比自己开火强多了,”他竖起大拇指,“朋友来看我,都领到这儿,省时省钱还体面!”负责人李松一边招呼着避暑客、环卫工和本地村民,一边介绍:“这开放式食堂,既解了大家吃饭的急,又壮了村集体的腰包,一举多得!”
村道上,一支由“五员”(乡村公益岗、护林员、防疫员、护路员、环卫工)组成的“清洁突击队”正挥汗如雨。 他们带着工具,深入沟渠、背街小巷、房前屋后,对卫生死角展开“地毯式”清剿。“这根‘硬骨头’啃了三个月了!”一位队员抹了把汗,指着焕然一新的沟渠说。数据见证力度:清理死角300余处、整治小巷40多条、规范杂物堆放200余户、清扫公路150余公里……清爽,成了茅石给客人的第一张名片。

更让变化“扎下根”的,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农户张伯家,新改造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干净整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久!”2025年,像这样的改厕已完成366间,还新建化粪池53口,清理残垣断壁33处,269户落实了“门前三包”。垃圾分类亭和新增的410个垃圾桶分布更科学,清运车辆穿梭有序,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处理新样板在山乡成型。

激发内生动力的“金钥匙”,藏在“积分超市”里。村民王婶拿着用环境评比积分兑换的日用品,乐呵呵地说:“把自家院里院外收拾漂亮,还能得实惠,大伙儿劲头足着呢!”这套融合了“两清两改两治理”与志愿服务的积分机制,已吸引500余户参与,累计发放积分12000余分,评选出83户“最美清洁家庭”,“你净我追”蔚然成风。

环境之变,游客感受最深。初次到访的重庆南岸区由少华夫妇连连称赞:“环境收拾得真漂亮,凉快,饭菜也可口,太喜欢了!”而“十年老主顾”李先智更是变迁的见证者。今年5月,他又独自一人早早到来:“朋友带我来的第一年就爱上了。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他指着门前平整的道路和喜庆的灯笼,“路好了,景美了,以前的河道污水横流,现在治理好了,沿着河道走,两旁的田园景致令人心情舒畅!”
茅石镇“两清两改两治理”的精耕细作,不仅绘就了美丽乡村新画卷,提升了村民家门口的幸福指数,更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石。面向未来,茅石将紧抓环境提升不放,坚持党建引领、干群同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全力打造服务成渝地区的清凉避暑目的地和诗意栖居地。
记者手记——
七月的茅石,25℃的绿意是自然的馈赠,但更动人的是这片土地升腾的“温度”——发展的热度、宜居的温度、服务的厚度。
茅石不满足于川渝避暑“歇脚地”,以“两建一提升”驱动深度转型:农舍变精品“民宿”,山居综合体飘出咖啡香,高端长居模式涌现,奋力从“一季避暑”跃向“四季康养”。
农房焕新、设施完善、床位激增、品质提升……从细节里可窥见茅石硬件软件提升:十元“合约食堂”暖胃暖心,“积分超市”激发自治,“五员”机制守护长效洁净。火爆预订与“十年老客”是游客的认可;“家门口”岗位、农产直供、集体增收是村民的实惠。孟基元老人八个月的栖居,正是“新镇民”与“原住民”共享红利的缩影。
“两建一提升”非止工程,更是振兴哲学:以环境之美引人,设施之优留人,业态之活悦人,终以共富之实惠人,这个川渝游客旅居“暖家园”正精心蜕变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热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何美
二审 吴浩宇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