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25年6月30日,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圆满成功!
一条绵延391.036公里的生命之脉将绰尔河与西辽河紧紧相连,勾勒出新时代北疆水网的新蓝图。一渠碧水自北向南,穿越崇山峻岭、广袤草原与万顷良田,最终汇入通辽市莫力庙水库。
今天,当清澈的河水奔腾而出,不仅滋润着干渴的土地,更温暖着万千百姓的心田。这汩汩清流,是献给党的104周年华诞最深情的礼赞,是新时代奋斗者用汗水书写的动人诗篇!
自今日起,兴安盟融媒体中心推出《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特别报道》,记者深入实地探访,为读者呈现这一重大工程背后的精彩瞬间。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从大禹疏九川到都江堰福泽天府,从红旗渠精神传世到南水北调横贯山河,中华民族的治水史诗始终与文明进步同频共振。
而今,在祖国北疆的辽阔草原上,一条新时代的“北水南调”水脉正孕育而出——引绰济辽工程以雷霆之势穿越兴安峻岭,以穿山越壑的钢铁意志,在蒙东大地书写着跨流域调水的壮丽篇章。
从20世纪50年代启幕的规划研究,到2014年荣列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
从2017年各项审批手续完备,到2018年全面掀起建设热潮;
从2023年183.59公里隧洞巨龙昂首贯通,到2025年391.036公里长的输水工程全线具备试通水条件……
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半个世纪的执着求索,311亿元的重磅投入——这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终于将宏伟蓝图变为生动实践!6月30日,承载着民生福祉的清流浩荡奔涌,为即将到来的党的华诞奏响最雄壮的献礼乐章!

鸟瞰文得根水利枢纽
引绰济辽工程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具体实践,是内蒙古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对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巍巍兴安岭作证,滔滔绰尔河为凭。这条凝结着几代水利人心血的“草原水长城”,将彻底改写西辽河流域“守着江河喊渴”的历史。当清冽的绰尔河水跨越390多公里山川阻隔与西辽河交汇,蒙东大地迎来了水润万物的新生。
然而,在这个令无数人激动不已的“收获季”,却也勾起了不少参建人员的绵长回忆……
吃水容易,挖井却难!尤其是像引绰济辽工程这口可以给数以百万计群众供水的“山河大井”的开凿背后,更是满藏辛酸与不易。
兴修水利需要耗费巨大的人、财、物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一样,这个横亘在蒙东大地的 “内蒙古1号水利工程”——引绰济辽工程,也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谋划、论证,经过几代水利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终于成为现实。
缺水之困:从静静守望到倾情相助
在蒙东的苍茫原野上,绰尔河与西辽河宛如两位娴静的草原额吉,执岁月针线,织就千里锦绣。虽同属一片草原,但她们静静守望,从无交集。直到引绰济辽工程贯通山河,清波激荡,成就一场最美的“邂逅”。

扎赉特旗绰尔河“几”字湾
是什么样的时代命题叩响了这次宏伟工程的序章?
又是怎样的机缘,让这项跨越山河的壮举从蓝图变为现实?
西辽河流域,这片原本广袤而富饶的土地,是内蒙古重要的经济区和粮食产区,孕育了兴隆洼、红山等璀璨的史前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然而近几十年来,缺水的阴霾却一直笼罩着这里,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大瓶颈。

莫力庙水库(摄于 2023 年)
通辽市作为内蒙古的产粮大市,2024年粮食产量达194.1 亿斤,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118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自治区平均水平的58%。严重的缺水,导致通辽市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方圆500公里“漏斗区”。而且,西辽河断流导致我国第二大沙地——科尔沁沙地不断蔓延,成为京津冀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河流干涸、土地沙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紧邻通辽市的兴安盟南部地区,同样水资源匮乏,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蒙东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更是呈井喷式增长。

通辽市新世纪大桥(摄于 2023年10月)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之要,更是生态之基。西辽河的断流乃至通辽市和兴安盟南部地区的缺水,不仅给城镇生活用水安全保障带来了诸多困难,给经济社会发展套上了瓶颈制约的枷锁,也给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此背景下,寻找新的水源,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迫在眉睫。
引绰济辽工程应运而生!
蓝图初定:从举步维艰到喜报频传
在地理水文的万千脉络中,哪片水域最适合承担供水的重任?
几代水利人的艰辛探索,给出了最优解。
同属于蒙东大地的绰尔河与西辽河,都有着引以为傲的历史和引人注目的英姿。当岁月走进21世纪,绰尔河依然奔腾不息,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西辽河却身处缺水断流的困境。
河流是国家的河流,人民是国家的人民。在制定流域规划、开发水资源、兴修水利乃至河流的管护和治理等方面,国家从未缺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一批引调水工程相继上马。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引绰济辽工程也快马加鞭,带着责任和使命,一次又一次书写了引绰济辽质量和速度。

文得根山拦河建库坝址(摄于2011年)
“2017年11月27日初设报告获批,标志着引绰济辽工程前期工作结束,工程落地了!从工程策划开始,到工程落地,期间起起伏伏,坎坎坷坷,内蒙古几代水利人不气馁不放弃,接续奋斗,终于迎来了工程落地这一胜利时刻!”时至今日,当时参与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还不能忘记,刚刚拿到《关于引绰济辽工程初步设计准予行政许可决定》那一刻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引绰济辽工程的推进,堪称一场历时半个多世纪的“长跑”。早在20世纪50年代,水利专家就发现文得根山是拦河建库的最佳天然坝址,开始谋划这项工程。历经20世纪80年代国家主导推进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90年代地方政府持续争取,到2011年项目前期工作转移到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正式开启了引绰济辽工程的立项之路。其过程曲折,但进展喜人。
“1991年9月,兴安盟行政公署委托我们对文得根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于是,调查、勘测、选址,一系列前期工作在山水之间有序展开。经过长达8年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完成了文得根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引绰济辽工程项目有关负责人说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不久,一则从北京传来的喜讯如春风般拂过内蒙古的广袤原野:水利部正式批复内蒙古引绰济辽工程规划。这也意味着工程设计者踏上了一段更加充满挑战的征程。

绰尔河畔的施工场地
直到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该工程在绰尔河干流中段建设文得根水利枢纽作为水源,项目驶入快车道。随后,关于引绰济辽项目建设的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回内蒙古:201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1月,水利部批复该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引绰济辽工程成功立项,并且跻身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行列,不仅使得兴安盟在绰尔河兴建水库的梦想得以实现,更为跨流域调水、护航下游灌区粮食产能、实施水力发电,助力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重大契机。
2018年9月,引绰济辽控制性主体工程陆续开工建设。至此,一场波澜壮阔兴修水利的生动画面在蒙东大地正式拉开帷幕。
征程开启:从图上作战到紧抓快干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又闻新令下,再度赴征程。”用李白的这首《侠客行》来形容为了引绰济辽工程能够落地而奔走努力的各级党政领导和水利工作者再合适不过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谋划,引绰济辽工程终于从图纸走向现实。当开工的号角吹响,建设者又踏上了一段更具挑战的征程……

引绰济辽工程文得根水利枢纽溢洪道施工现场,工人吊装材料
引绰济辽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输水工程隧洞段作为关键线路上的控制性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隧洞埋深较浅、地下水涌量大、围岩状况不稳定等因素都给施工团队带来极大挑战。而且施工过程中,断层破碎带与裂隙水也频繁“发难”,如同变幻莫测的天气,阴晴不定……但是面对这些艰难险阻,参建各方毫不退缩,反而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将顽强毅力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在幽暗的隧洞中披荆斩棘,不仅成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还接连刷新行业施工纪录,用汗水与智慧浇筑出水利工程建设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

“草原和谐号”TBM始发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我们同时投入5台我国自主研发的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在隧洞开挖过程中创造了国内同级别洞径TBM单日进尺101米、单月进尺1358米的突破性纪录。”项目法人单位内蒙古引绰济辽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工程建设期间,面对复杂环境与突发状况,建设者既严守工程质量,又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担当。在穿越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以及其他道路、河流(蓄滞洪区)过程中,为保障工程平稳推进,引绰济辽公司联合施工单位科学谋划、昼夜奋战,反复研讨优化施工方案,通过精细化管控将工程建设对既有交通及设施的影响降至最低。除此之外,遇到特殊天气情况,施工团队还多次派出施工车辆帮助附近村庄清理淤泥、破冰除雪。一系列暖心善举,在工程沿线架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赢得了广泛赞誉与良好口碑。

2023年12月23日,引绰济辽输水工程隧洞段全线贯通
遇水搭桥,逢山开路。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12月23日,随着“草原如意号”TBM的刀盘破岩而出,标志着183.59公里的输水工程隧洞段全线贯通。这一关键节点的完成,为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极大地鼓舞了参建各方的士气。

引绰济辽工程突泉稳流连接池
2024年,是引绰济辽主体工程攻坚之年,广大建设者坚守一线,全力推进工程建设,隧洞段5座交叉建筑物顺利完工,主洞衬砌加快推进。
2025年4月23日,随着引绰济辽输水工程隧洞段5-3工区完成最后一仓衬砌混凝土浇筑,标志着引绰济辽输水工程隧洞段主洞工程全面完成,工程向通水目标又迈进了关键一步。
2025年5月21日,这项凝聚着几代人心血的民生工程启动分段试通水调试工作。
2025年6月30日,引绰济辽工程具备试通水条件,完成全线试通水目标。
九转功成:从素未谋面到两河“联姻”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的青山翠谷间,文得根水利枢纽静立绰尔河畔,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镶嵌于广袤无垠的绿色锦缎之上。随着工程建设逐步进入试通水阶段,绰尔河的碧波清流将化作灵动的水脉,自草原深处奔涌而出,为沿线城镇及工业园区提供稳定、充沛的优质水资源保障。

引绰济辽工程鲁北配水站
如果说“南水北调”是将南方丰沛水资源输送到北方缺水地区的伟大壮举,那么引绰济辽工程则是“北水南调”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是我国在北方地区优化水资源空间布局、实现空间均衡的重要探索。实施引绰济辽工程,通过文得根水利枢纽调节绰尔河来水,可改善绰尔河下游农业灌溉条件,向输水沿线城市及工业园区供水,可缓解通辽市地下水超采状况,对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引绰济辽工程末端出水池
水润千畴生五谷,渠通千里惠民生。引绰济辽工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态调水工程,更是一个全经济体系的民生促进工程,既盘活了绰尔河的富足水源,润泽了西辽河流域干涸的土地,更让工程沿线的兴安盟、通辽市两地的8个旗县市区、10个工业园区,包括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突泉县,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开鲁县、扎鲁特旗、科左中旗多了缘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发展更优解。工程建成后,自文得根水库多年平均引水量为4.54亿立方米,扣除输水损失后,骨干工程末端多年平均供水量4.36亿立方米,其中向兴安盟供水1.49亿立方米,向通辽市供水2.87亿立方米,可有效缓解蒙东地区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难题。

通辽市莫力庙水库碧波重现
引绰济辽,这项承载着草原儿女梦想的工程,正以新时代中国治水智慧,在祖国北疆书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正如蒙语长调所唱:“清泉流过的地方,格桑花就会开放。”
引绰济辽的汩汩清流,必将滋养出高质量发展的绚丽之花。

记者:王永生 张伟男 通讯员: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