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重庆市云阳县打造的环湖绿道月光草坪。谭启云摄
近期,重庆市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竹台村,100多亩淫羊藿迎来采收旺季,村民们在田间忙着采摘。“靠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收入,家里每年增收1万多元。”算起收入账,72岁的村民谭显功很开心。
靠山吃山,点绿成金。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清水土家族乡打造了“中药材产业园+特色经果林+林下种养”立体产业集群。“目前,全乡累计种植淫羊藿、艾草、石菖蒲等中药材1360亩,柑橘、油桃等经果林1500亩,带动近2万户农户增收致富。”清水土家族乡党委书记覃缘华说。
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集大山区、大库区、大城区于一体。近年来,该县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立足山水、农林等生态优势,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走出了一条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生态岸线美
云阳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云阳县城,长江与澎溪河两江交汇,3.7平方公里龙脊岭公园横卧城市中央,33公里环湖绿道环绕两江四岸,串联起8个风格各异的主题公园,形成“一步一景”的生态长廊。
在云阳县青龙街道,曾经脏乱差的消落带变成了风景宜人的滨江公园。记者采访时看到,不少居民游客正在公园里健身休闲。“水清岸绿,健身设施也很完善,家人一有时间就会到公园里逛逛,惬意得很。”居民刘昌庆说。
过去,云阳县滨江地带被非法砂石码头侵占,岸线水土流失严重,地质隐患突出。近年来,当地实施了县城沿江库岸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从岸体修复、地灾防治、水环境治理、国土绿化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入手,开展岸上岸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关停砂石码头、加强排污治理、清除白色垃圾、开展植树造林……通过岸线腾退和生态修复,云阳县完成175米水位线以上约300公顷的景观绿化工程,以及消落区约148公顷的库岸绿化工程,既提升了江河水环境质量,又稳定了库岸边坡,生物多样性逐步上升。截至目前,云阳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40平方公里,消落区植物覆盖率达94.6%,全县地表水国控和市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10年为100%。
云阳县将岸线整治与城市品质提升相结合,在沿江33公里的环湖绿道上布局了自然体验区、健康休闲区、双井风情区、生态活力区、宜居水岸区、文化旅游区6个分区,以及月光草坪、阳光沙滩等30多个休闲节点,形成水绿相融的生态廊道,激发了滨水空间活力,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四方井公园,石磨、石碾、条石等上万个老物件构建起微型老城景观,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是一个由废弃码头改建而成的文化公园,市民和游客在这里既可以欣赏美丽的江岸风光,还能触摸感受云阳传统的农耕文化,唤醒乡愁记忆。”重庆江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游海建说。
云阳县环湖绿道的建成,把过去环境堪忧的滩涂变成了一个个绿草如茵、游人如织的城市公园,既扮靓了城市颜值,又促进了文旅、体旅、学旅的深度融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当前,云阳正加快推动环湖绿道提能升级,大力发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多元餐饮、智能创新等复合业态,因地制宜增补消费体验场景。”云阳县住房城乡建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秦国说。
绿色产业兴
在云阳县盘龙街道革新村三峡阳菊种植基地,800多亩菊花苗长势喜人。云阳芸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雪梅告诉记者,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在全县建成了3万多亩菊花基地,覆盖18个乡镇,带动2万多户花农增收致富。
“靠种菊花,家里一年能挣1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53岁的云阳县堰坪镇中升村村民杨武发说,在云阳芸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下,自己发展了500亩菊花种植基地,“公司提供种苗、技术且保底收购,不愁种,也不愁卖”。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云阳县大力发展菊花、中药材、柑橘等特色农业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关键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构建高质量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多生态红利。目前,云阳县已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500余家,全产业链条产值超90亿元。
为了让农产品“叫得响”,云阳县打造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生云阳”,涵盖鲜果、粮油农副、调味品、休闲食品及中药材五大类产品。经过精心培育,该品牌目前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3个、名特优新产品6个,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
绿色工业同样风生水起。在云阳县高阳镇,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据悉,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9.25亿千瓦时,可为重庆电网和渝东北提供1200兆瓦的调节电源和2400兆瓦调峰容量,每年可节约发电标煤量2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3万吨。
依托“风”“光”“水”资源优势,云阳县因地制宜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能源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县的新能源项目投资额累计超过50亿元。”云阳县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定雄说,将着力构建“风光水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体系,进一步引进能源制造企业,在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盐穴储气储油、燃气发电等方面争取深化合作,加快打造百亿元级新能源产业发展集群。
乡村旅游火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来临,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的龙缸国家地质公园、歧山草原等景点迎来旅游高峰。在清水土家族乡龙洞村,村民谭拥军家的农家乐生意也红火起来。2008年,看中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在外务工的谭拥军返乡创业,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这些年,龙洞村的人气越来越旺,农家乐从最初的2个包间扩大到了两层楼、近300平方米的规模,效益逐年提升,一年收入80多万元。”谭拥军说。
龙洞村党支部书记叶平说,最近几年,村里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已发展农家乐25家,打造出涵盖研学、民俗体验、休闲采摘等业态的知鱼土家农耕园,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清水土家族乡是云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森林覆盖率超过74%。当地依托天坑、地缝、峡谷、溶洞等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农旅互促”的乡村文旅新业态,构建形成集康养度假、生态观光、农事休闲、民俗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全业态体系。“近年来,乡里有序盘活闲置房屋50余栋,开设酒店、农家乐、民宿14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带动3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清水土家族乡乡长周英海说。
云阳县通过举办系列文体活动,以“赛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近年来,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世界低空跳伞挑战赛、环三峡自行车赛等一批高水平体育赛事相继落地云阳,体育竞技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有力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506.16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59.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44%,旅游综合收入72.12亿元。
云阳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彭亿峰表示,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健全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统筹推进的工作体系,厚植现代化新云阳建设绿色本底,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经济日报记者 吴陆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