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夏日炽热,万物并秀。夏天,历来是与速度、激情同行的季节,阳光恣意倾泻山川大地,映照万物,晕染出满目蓬勃的生机图景。那满眼的翠绿与蓬勃,正如呼伦贝尔当前奋斗的剪影,洋溢着不竭的活力。
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坐标,自年初起全市便迈出铿锵步伐,首季战报传来佳音:经济运行稳健提质,创新发展持续增强;重大项目施工场景热火朝天,蓝图正渐次落地;产业升级动能澎湃,“三位一体”协同体系持续释放发展势能;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吸引四方资源汇聚;“呼伦贝尔大草原”“守望相助”“融合之路”三大品牌建设让城市魅力更加彰显;深化改革纵深突破,乡村振兴谱写新篇——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凝结着全市各级各地区各部门干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
继《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聚焦“六个行动”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探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大型主题报道后,将再次推出《山川绿渐染 草原万象新》——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聚焦全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一线调研行,系列报道将以记者一线视角切入,深入这片希望的田野,展现呼伦贝尔以创新为驱动、以实干为根基,汇聚奋进力量的生动实践。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座城市在夏日骄阳下,以奋进之姿、担当之态,向高质量发展目标阔步前行生动愿景,敬请期待!
草原如茵,羊群似云。在呼伦贝尔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上演着一场关于生态与发展的精彩“蝶变”。

呼伦贝尔草原羊
2025年,呼伦贝尔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草群高度、产草量较2023年分别提升0.14%、1.59厘米、1.72公斤,三项指标均位列全区第一,草原植被盖度稳定在75%左右,草原饲草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畜牧养殖需求;全市天然草原实际载畜量966.21万羊单位,低于自治区核定的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原暖季理论载畜量,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额达13.3亿元······呼伦贝尔正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
2024年,内蒙古启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今年则进一步延伸,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由试点向全域扩面。
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五项改革课题。针对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面打响了草原过牧治理攻坚战,决心在全区率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生态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呼伦贝尔创建了“1+N+M”工作体系,成立工作专班,健全工作机制。通过纵深推进“三变”“三位一体”改革等一系列有力举措,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畜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草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模式创新
激活畜牧业转型密码
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通过多种创新模式,让传统畜牧业涌动出新动能。
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乌拉苏木呼伦嘎查创新“资源流转+金融赋能”模式,将4万亩集体草场经营权注入旗属国有企业,撬动520万元低息贷款建设“中央厨房”饲草料加工车间,实现了饲草损耗率下降8%。通过“集中加工+精准供给”模式,饲草料环节饲养成本较改革前降低12%,良种繁育收益提升了15%,形成了“降本增效”的良性循环。此外,嘎查还开展西门塔尔牛、巴尔虎羊良种繁育,创新推行“集中管理+托管代养”模式,使牛羊补饲周期缩短35%,料肉比优化20%,单只养殖成本降低12%。
“芒来模式”2.0版也在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落地生根。通过整合草场、成立合作社,提档升级肉羊养殖,建立牛犊托养基地,实现了统一管理经营。这一模式既减轻了草原承载压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牧民创造了更多增收渠道。

新巴尔虎右旗芒来嘎查
陈巴尔虎旗巴彦哈达苏木格根胡硕嘎查的青年牧民刚刚是模式创新的受益者和推动者。他成立了内蒙古天愿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愿畜牧养殖牧民专业合作社,构建起现代畜牧业——现代机械——现代化管理团队的循环体系,为牧民提供技术指导、农机服务等,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和综合牧业服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带动了周围牧民致富。
此外,呼伦贝尔市大力推广优育扩繁,促进地方品种提纯复壮,创新推出“西繁东育”“代养、寄养分红”“暖季草场放牧、冷季集中舍饲”等模式。从全市来看,“三变”改革在牧业四旗选取33个嘎查试点,共谋划重点项目85个,总投资7.9亿元,涵盖游牧体验、规模化养殖、饲草饲料加工、社会化服务等多个领域。

“三变”改革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优化服务
助力牧民增收致富
呼伦贝尔市在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优化服务,通过“三位一体”(生产、供销、信用)改革等举措,为牧民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助力牧民增收致富。
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其其格乐嘎查成立了社会化服务团队,以牧草运输、剪羊毛、牛羊运输等为主要服务内容,全面推行牧区“一站式”社会化服务。2024年,该团队运输牧草18297捆,运输牛羊4005只,完成打草103912亩、捆草16662捆,服务体系覆盖全嘎查。当地牧民感慨道:“他们活干得特别好,也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

社会化服务
呼伦贝尔市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成立20个“三位一体”公司,建立为农为牧业务协调群,统筹信息、整合需求,提供“点餐式”服务,服务半径覆盖6万余户。整合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订单及农产品销售业务,实现带量采购,帮助农牧民增加收益。累计开展合作业务1万余笔,开展消费品集配3750万元,饲草料较市场价降低2.4%至30%,实现助农节支1165万元、助农代销6064万元、助农增收600余万元。
同时,呼伦贝尔市强化金融支撑。年初以来,牧业四旗畜牧业普惠金融发展呈现“两增一减”的良好态势。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约27.51亿元,惠及牧企牧户10580户,为牧户节省利息支出3100多万元,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金融活水”。
产业融合
拓宽草原致富渠道
呼伦贝尔市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牧民拓宽增收渠道,让草原的生态价值得到更充分地体现。
随着畜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观光游、民俗游、牧户游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位于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萨如拉嘎查的都仁家庭牧场便是产业融合的典型。牧场毗邻克鲁伦河,以“五畜”闻名,构建了多元产业体系,不仅销售优质牛羊肉和奶制品,还引入可移动式房车和移动屠宰冷藏车,实现肉羊四季出栏、即时加工,并开启“认养一只羊”互动式销售模式。游客还可以参与制作奶食、套马驯羊等传统民俗活动,沉浸式体验牧户生活,实现了畜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牧户游
此外,呼伦贝尔市依托农牧业资源,培育壮大欣绿洲、巴尔呼真等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肉羊达到218万只,开发出预制菜、羊肉罐头等多种深加工产品。积极打造“呼伦贝尔大草原”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全流程可追溯管理体系。在呼伦贝尔智慧畜牧业平台上,17万只羊的电子耳标串联起养殖、屠宰、销售全链条,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羊肉的“前世今生”,提升消费者对呼伦贝尔羊肉产品的信任度。同时,积极落实奶业振兴政策,全市牛奶产量预计年末可达85万吨左右,1月至6月,全市奶牛存栏28.93万头,奶产量47.31万吨。
草原焕新,是生态之美;“畜”梦前行,是发展之基。呼伦贝尔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上稳步前行,让草原重披绿装,让畜牧业焕发生机。每一次模式创新、每一项服务优化、每一步产业融合,都是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如今,呼伦贝尔草原正成为生态美、产业兴、牧民富的典范,它不仅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相信在未来,这片广袤草原将继续绽放光彩,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贡献更多“呼伦贝尔智慧”与“呼伦贝尔力量”。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微信公众号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