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岸边,牛扎坪村沉浸在花海之中。
牛扎坪村隶属于宜昌市点军区,从村里就可以眺望位于村脚的葛洲坝和长江对岸的宜昌市区,有着“坝首第一村”之称。
春日里的牛扎坪村,一片生机。村里广场上,巨大的水力发电机转轮吸引游客打卡拍照;花木城中,各色花卉开得格外娇艳;一座连着一座的农家乐里,食客穿梭,欢声笑语和馥郁芬芳交织弥漫……

4月24日,牛扎坪村到处鲜花怒放。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然而,在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位于山上的牛扎坪村曾被形象地称为“荒石包”,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农业生产难以维持,村民生活困苦,面临着无水、无路、无产业的困境。
改变是唯一的出路。近年来,牛扎坪村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并将农耕体验、农家乐、户外活动等深度融合发展,不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也成为宜昌的城市后花园。2023年,该村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牛扎坪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吸引众多返乡创业者、“95后新农人”、工艺美术大师等扎根发展。
4月24日,“来电宜昌”2025长三角主流媒体调研团走进牛扎坪村,探索“坝上第一村”的逆袭之路,感受乡村振兴新图景。
“荒石包”长出花木城
从宜昌市区出发,驱车穿过长江,约20分钟便能到达紧邻长江的牛扎坪村。
站在“长江力量”广场上向远处眺望,葛洲坝横卧碧波,与宜昌市区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相映成趣。
众人皆知葛洲坝的雄伟壮观,但却鲜有人知晓,大江截流的石头大多取自牛扎坪村。2021年,葛洲坝电厂将一个退役的水力发电机转轮捐赠给牛扎坪村,如今它矗立在广场中央,成为牛扎坪村的新地标,引来游客打卡。

牛扎坪村“长江力量”广场矗立着一个巨大的水力发电机转轮。 澎湃新闻记者 郑舞 图
澎湃新闻了解到,牛扎坪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虽紧邻长江,却山高水少、石多地少。早年间,“无水、无路、无产业”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水下大河;男儿下枝江,女儿嫁宜昌;剩下几个老梆梆(老人家),趴在山上挖黄姜。”4月24日,牛扎坪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闫琼用方言说了一段顺口溜,形容该村从前的窘境。交通条件差、基础产业薄弱,十年前的牛扎坪村还戴着宜昌市级插花贫困村的帽子。
不过,转变在2015年到来。那年,村党委积极争取到三峡集团长江电力公司的支持,在村里搭建蓄水池,建设观光大道。
有了水、有了路,便能开始发展产业。依托牛扎坪村临江、临城又临坝的地理优势,村党委决定将修建葛洲坝时村里遗留的废弃采石场,打造成“花木城”,重点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牛扎坪村里的花木城规划整齐,引来众多创业者。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据闫琼介绍,花木城一期投资950万元,于2021年5月开业运营;二期投资1200万元,于2023年9月建成。目前,来自广东、山东、浙江、重庆等8省市的众多外地客商相继入驻,经营花鸟鱼虫、三峡奇石、雕刻景观等丰富业态。
闫琼说,花木城周边还布局了养心谷、兰草谷、星空谷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未来将打造成为立足宜昌,辐射川东鄂西、宜荆荆恩城市群的区域性花卉苗木集散交易中心。
用“文花果食”去班味
在花木城中,随便走进一家商户,各具特色。有的以打造庭院景观为主,有的以做盆栽盆景为主,还有将旧牌匾、门窗等老物件再利用的……而在工艺美术师李长庚的店铺中,一幅幅生动的黄栌根艺书法作品,让顾客驻足良久。
今年48岁的李长庚在黄栌根艺书法领域已经干了20多年。他向澎湃新闻介绍,作品的原材料是黄栌树树根,在经过上百年自然腐朽风化以后,再从土地中挖出来,通过精心挑选打磨成艺术作品,“现在做根雕的人很多,但做根艺书法的比较少。要既懂书法,又懂根艺,是两者的一个结合体。”

4月24日,李长庚介绍他创作的黄栌根艺书法。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花木城不仅为像李长庚这样的手艺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整个牛扎坪村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
闫琼介绍:“2024年花木城为村集体带来了80万的收入,此外还有近200位村民在这里务工。现在宜昌花木城已经小有名气,游客也多了,村民会带着家里的农产品在附近摆摊,也很受欢迎。”
在牛扎坪村,不仅是“花”产业发展迅速,还有“文、果、食”多种产业齐头并进。水果蔬菜基地、民宿、农家乐、村咖……越来越多业态在村里铺开,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牛扎坪、来到牛扎坪。
闫琼说:“游客来了以后能够很好地去除‘班味’,可以采摘绿色新鲜的水果,例如枇杷、猕猴桃、桑葚等等,还可以逛逛古石雕文化博物馆,玩累了就喝一杯村咖、品尝农家乐,这里不少网红农家乐到周末节假日都是一座难求。”
年轻创业者来了
昔日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红村”,也让许多年轻创业者纷至沓来。
“95后”小伙王皝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2016年,他从家乡考入三峡大学。读书期间,他就对种植蘑菇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后,王皝报名参军,去山东蓬莱当了一名空军士兵,转业前,他萌生了种植大球盖菇的想法。
2022年,王皝在牛扎坪流转到土地,开始创业种菇,成为一名“新农人”。谈及选择牛扎坪的原因,他说:“首先就是村子的区位优势比较好,它离城区开车只要20分钟;其次是村里的游客很多,农家乐、水果蔬菜采摘等业态都比较成熟,所以我们种的菇销路也不成问题。”

4月24日傍晚,牛扎坪村农家乐的灯光掩映在花海里。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在农耕期间,王皝还会通过短视频方式,记录蘑菇的生长变化,有网友感叹:“看王皝的号,就像是在追剧,每天都在期待新的剧情。”
如今,王皝的一亩地里一年大约可以产出五六千斤大球盖菇,深受食客欢迎。空余时间里,他还会帮着村民一起通过电商直播售卖水果蔬菜,推动村集体电商的快速发展。王皝曾公开说:“我觉得这个流量是我的,也是大家的。是这个村里给了我机会,我应该回报社会,回报周边村民,我可以把农业这个担子接过来。”
从内蒙古跨越一千多公里来到宜昌,王皝想在牛扎坪村创造更多可能:“宜昌很适合创业,还有居住。政府部门对创业者也很支持,除了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外,还会推荐我们参加培训和创业类比赛,帮助我们拓宽视野。”
“牛扎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产业发展也在加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起到了吸附作用。”牛扎坪村相关负责人认为,这种“硬件+软件”双重提升,正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牛扎坪村的农家乐各有绝活,图为其中一家农家乐的主打美食豆花鸡。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澎湃新闻记者 郑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