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8年前发表的论文引发轩然大波。这篇研究子宫肌瘤的论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竟有数十例男性患者,令人啼笑皆非。

对于这篇荒诞论文的出炉,舆论从论文撰写、审稿编发等工作流程进行了追问和反思。但另一问题同样引人深思:为什么护士也要写论文?背后反映出什么问题?

应当说,护士把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论文,对于促进同行业务交流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现实中,护士写论文往往并非出于兴趣,而是被“唯论文”评价机制所裹挟。
当下,论文是各类职称评定、晋级晋升的重要参考,是专业技术人员绕不开、躲不过的一道坎。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忽略了不同岗位的差异性,不能全面准确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比如,护士的工作就是临床护理,对患者的日常照料、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置能力才是更重要的考核指标。又比如,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因材施教的能力等才是需要考核的重点。但在“唯论文”评价机制下,医生、护士、教师等不得不花费相当精力去写论文,找各种渠道去发论文,耽误了大量时间,影响了正常工作,可谓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唯论文”评价机制还是学术不端的温床。有网友推测,像这类荒诞离谱“水论文”的撰写,要么是作者套用数据拼凑成文,要么是花钱购买的论文写作发表一条龙服务。长期以来,代写论文、版面收费、山寨期刊等问题时有报道,“花钱即发”的灰色产业链若隐若现,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学术界公信力,也破坏了社会公平。
其实,关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不必“唯论文”,我国早已出台相关政策,但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切实落实。破除“唯论文”顽疾,需加快建立科学多元、符合实际的人才评价机制,综合考虑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特性,设立具体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实操性强的岗位,除论文外,应加大技能素养、工作实绩、职业道德等指标的权重。在评价方式上,也可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引入同行互评、进行实物作品设计、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等,综合判定相关人才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当然,“不唯论文”并不是“不要论文”,而是要让论文回归学术,让评价更加科学,避免“以论文定乾坤”的单一做法。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和识别人才,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才能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