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坚守丨潍宿高铁建设者的“炎”值担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02:01:00    

在临沂客户端讯7月22日,大暑。临沂的天空偶尔被云层遮蔽,却挡不住蒸腾的暑气。上午9点,中铁三局潍宿高铁临沂段六标制梁工区的温度计指向32℃,潮湿的空气像一层密不透风的保鲜膜,裹着整个工地。钢筋堆场上,热浪从滚烫的地面往上涌,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

“哗啦——”钢筋工高自有猛地将一捆螺纹钢推到作业台架上,藏在安全帽下的头发早已湿透,汗水顺着脸颊的沟壑往下淌,滴在布满老茧的手背上,又迅速被高温蒸干。他抹了把脸,黝黑的皮肤上立刻留下一道白印——那是汗水里的盐分。

“真热!”高自有拿起扳手固定钢筋卡扣,金属与金属碰撞的脆响在闷热的空气里格外清晰,“可你想想,这高铁早一天通车,咱临沂人出门就早一天方便。这点汗,值!”

坚守一线的高铁建设者

十几米外的箱梁张拉作业区,张拉工刘小郎正盯着液压表上跳动的数字。他脚边的张拉千斤顶刚完成一轮作业,金属外壳烫得能煎鸡蛋。“咔嗒”一声,他精准地调整好锚具角度,黄色工装马甲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脊梁上。“这点热,忍忍就过去了。”他头也不抬地说,手里的动作丝毫没停,“张拉精度不能差一丝一毫,这可是高铁安全的生命线,马虎不得。”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能参与到高铁的建设中,我感到非常自豪!”技术员夏旭东说,“等到高铁建设完成,我和工友们一定会去坐一坐,感受高铁带来的便利。”

防暑降温物资应有尽有

工地上的“清凉保障”从未缺席。藿香正气水在工具箱里整齐码放,泡沫箱里的西瓜泛着冰碴,厨房大锅里的绿豆汤正冒着热气。还未到就餐时间,炊事员就已经把绿豆汤熬好,掀开盖子时,绿豆汤混着冰糖的甜香立刻弥漫开来。“不够再来打,管够!”看着工人们捧着搪瓷碗大口吞咽,他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早上四点就开始熬了,就是想让工友们能够解暑降温!”

工地设置的休息处

中铁三局集团潍宿高铁临沂段项目党支部书记臧龙江介绍,为了避开正午高温,工区实行“早出晚归”的弹性工时。凌晨5:30,天刚泛鱼肚白,工地就响起机械轰鸣。高自有和工友们趁着晨光绑扎钢筋,金属敲击声此起彼伏;刘小郎则抓紧调试设备,确保午间高温前完成关键工序。上午10点太阳发威时,大部分工人已转入阴凉处休整;午后3点,地面温度稍稍回落,工地又恢复了忙碌。箱梁浇筑区,泵车臂架缓缓升起,混凝土顺着管道注入模板,振捣棒“嗡嗡”作响,工地又重新响起“集结号”。

作为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的重要组成,潍宿高铁一头连着潍坊北站,一头牵起宿迁东站,未来将与天津至潍坊、济南至青岛、徐州至盐城、日照至兰考等高铁线路紧密相连,在区域路网中撑起关键骨架。

施工现场

7月20日,莒沂特大桥的首片箱梁成功架设,标志着六标施工从线下转入双线并进的新阶段。中铁三局承担的29公里标段里,724孔箱梁正从这片热土上崛起,872公里的铺轨任务已拉开序幕。

汗水浸透的工装,是这个夏天最美的勋章;钢筋水泥的交响,是建设者们写给大地的诗行。当未来的高铁列车呼啸而过时,人们或许不会记得高自有、刘小郎、夏旭东的名字,但这条钢铁大动脉里,永远流淌着他们在大暑天里,用坚守与热爱熔铸的温度。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慧 付如宸

编辑: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