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代表性传承人石云昌的工作室在榕江县栽麻镇加利中心村正式揭牌。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是对石云昌五十余年坚守民族文化传承的致敬,更意味着侗戏保护与创新步入体系化发展的新阶段,为民族曲艺的活态传承注入强劲动能。

侗戏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戏诞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历经150余年发展,融合桂剧、彩调、花灯戏等艺术精髓,形成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体系。其经典剧目《珠郎娘美》以侗族青年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为核心,2008年《珠郎娘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一瑰宝曾因口传心授和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模式面临断代危机。
石云昌的坚守改写了这一困境。
石云昌,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八匡村人,出身侗戏世家,从小热爱侗戏,自幼浸染于祖父、父亲、大伯等歌师火塘传艺的场景。

“他从小开始学唱侗歌,7岁学侗戏,16岁便掌握800余首侗歌,唱七天七夜都不重复,很有天赋,加上多年来的拜师学习,让他在编、演、导、伴奏方面取得较高的水平,成为新一代的侗族戏师。”谈起石云昌,村里的老人如是说。
1978年初中毕业的石云昌到栽麻镇小利村、八匡村当起了民办教师,因对侗戏、侗歌等民族文化情有独钟,十余年的教书生涯,一边教书一边跟当地歌师学侗戏一边带侗戏班。
1982年,榕江县作为试点县,举办为期6个月的侗文师资培训班,一心想传承好侗族文化的石云昌便积极报了名。培训班以夜校形式进行,在八匡中心校放学后,他便骑着自行车奔波到30多里外的县城车民小学上夜校,6个月的时间里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结业验收。

随后进修为期半年的全州首届侗文师资培训班,当年被榕江县民委聘任为侗文辅导员,参与《中国侗族文化辞典》等侗族书籍的侗文编译工作;1983年到贵州社会主义学院民族文学编辑班学习。
如饥似渴、昼夜苦读的求学路奠定了石云昌深厚的文化功底。
自1988年起,他遍访湘黔桂侗寨,收集整理《珠郎娘美》散落民间的20余个版本,以汉字注音侗语的方式编纂成册,首次实现剧本文字化。2003年,他倾尽积蓄拍摄6集侗语连续剧,从黎平、榕江、从江找了14名歌师成立侗戏班,投入到《珠郎娘美》6集连续剧的拍摄制作中。

“当时贵州没有摄像机卖,就托朋友从日本买来一台松下摄像机;家里没有电脑,专程前往湖南长沙购买;自己不懂戏剧,虚心登门请教周围出名的师傅。请到家里每人每天开50元的工钱,排练、演唱等耗时近6个月。”回忆当初,石云昌依然激动满满。
侗歌、侗戏作为侗族同胞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历来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几乎人人都是歌唱家、戏迷。在这样浓郁的氛围熏陶下,外地媳妇杨美丽的思想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村民们一有时间都在看石老师拍的光碟,树下闲谈的话题也大都是关于侗戏的,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我也慢慢学会了唱侗戏,一步一步在老师们的教导下成了戏中的女主角。”杨美丽说,从不理解到喜欢上唱戏,成为资深戏迷,热爱真的可抵岁月漫长。

作为《珠郎娘美》的超级迷弟,石云昌用了一生收集、整理、校正这一剧目的各种版本,编、导、演、唱,将之拍摄录制成连续剧,成立戏班到各侗族村寨巡回演出,给予这一剧目新的生命力。因个人民族工作突出,今年石云昌荣获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代表性传承人。
从火塘到荧幕,侗族文化要传承,更要传播。
2002年,石云昌敏锐捕捉影像传播潜力,自购设备制作首张侗歌光碟,侗族琵琶歌《心心相印》创下50元/张仍供不应求的市场奇迹,这种“非遗+科技”的跨界尝试,让传统艺术首次与现代媒介深度融合。

“要让侗戏像流行音乐一样传播”,这份执念让石云昌成为侗族首位自费拍摄影视剧的“文化制片人”。先后创作了侗族琵琶歌《心心相印》、侗族叙事歌《芒岁流美》等曲目的摄制,连续剧创新将侗戏唱词用汉语配上字幕,制作出来后,使剧目突破方言壁垒,在湘、黔、桂侗族聚居区掀起观影热潮。
面对非遗传承难题,石云昌构建起立体化传承网络:
梯队化传承:打破“传内不传外”旧俗,培育包含国外徒弟在内的学徒200余名,形成老中青三代人才链,如徒弟杨胜梅深得他的真传,大有所成,如今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能唱能编,具备了独立编剧的能力;徒弟杨秀兰将侗戏元素融入短视频创作,让侗戏有了新的生命力;

校园播种:二十多年来,在忠诚中学、加利小学开设侗戏课程,累计培训学生3600余人次;
创新活化:创作《乡村振兴唱新篇》等20余部新剧,将反电诈、生态保护等时代议题融入传统曲调;
产业赋能:创立“田间课堂+戏班子”模式,带领戏班年均公益演出30余场,辐射群众超3万人次,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协同路径。

而今工作室挂牌成立,构建起了民族文化生态新范式。
新落成的工作室定位为“侗戏创新工坊”,规划四大战略方向:
数字化保护:系统整理400多小时影音资料,建立首个侗戏数字资源库;
沉浸式体验:开发研学课程,吸引创作团队驻地开发文旅融合产品;
跨界合作:与高校共建民族文化研究基地,与民间侗戏班子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双向赋能;
国际传播: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云上侗戏”国际传播矩阵。

“挂牌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要把工作室变成侗戏走出去的基地,让更多人感受到如《珠郎娘美》般动人的爱情故事。”65岁的石云昌说,在他设计的蓝图中,将利用工作室,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人员范围,多选苗子,选好苗子,并将侗戏经典剧目数字化,让千年侗戏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走向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通讯员 梁伦萍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