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会展场馆长期闲置,有八成的空置率;一面是部分地区不断规划建设超大体量会展综合体,3年增长了400万平方米。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在持续严控楼堂馆所建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和面子,从兴建楼堂馆所转而加码建设会展场所,忽视产业基础和市场容量,导致资源浪费,加重运营负担。
有的场馆爆满,
更多场馆“门可罗雀”
中国贸促会在2025年初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我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844场,展览总面积为1.55亿平方米,展会数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展览面积同比增长10.1%,中国展览业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首席研究员储祥银表示,一线城市凭借基础设施、人口规模、消费能力、产业资源等优势,成为会展活动的主要举办地。一些省会城市和节点城市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交通通达度和区域影响力等,会展经济发展得也不错。

观众在一处会展中心参观展览 任超 摄
2月下旬,随着第36届中国国际汽车用品及设备展览会的顺利举行,历时3年建设的首都国际会展中心迎来首展,共吸引近6000家参展企业,展出超18万款产品,首日就吸引约5万名观众到场。许多展商和观众来到展馆的第一件事不是看展,而是对着飘逸的“紫金丝带”展馆造型拍个不停。
首都国际会展中心执行总经理季青说:“上半年已经排期了7场展会,签约面积超过63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国际机床展等重点展会。”半月谈记者近期多次在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采访展会发现,各类展会排期满满,几乎无缝衔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公布的展会日程显示,4月就有近20场展会召开,展现出会展“强磁场”的吸引力。
一些受访人士指出,虽然在政府主导、策展企业鼓励下,展会数量稳定回升,提升了一些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部分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区不断加码建设展会场馆,场馆闲置、利用率低等问题开始显现。
半月谈记者在西部某地走访时看到,在当地中心位置建设的会展中心只举办了小型的生活类展会,客流寥寥,周边配套酒店的入住率也不高。“这里的展会不多,展商基本上待一两天就走了。”一名会展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根据业内专家的估算,全国会展展馆的总体出租率只有20%。国际上一般认为展馆“租馆率”以30%为盈亏点,低于30%租馆率的场馆面临亏损,低于10%可视为严重亏损。
过剩建设带来“后遗症”
2024国际会展业CEO上海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底至2023年底,中国展馆面积从1229万平方米增长至1626万平方米,3年间增长近400万平方米。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新增展馆面积中有相当数量是三、四线城市建设的,供给已经过剩。
会展企业上海汇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郑路逸认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会展占据全国会展数量的半壁江山,场馆盈利能力强。中小城市的存量场馆面临极大的运营压力,还有增量场馆进入会展市场“分蛋糕”。
半月谈记者查阅建设单位招投标信息、地方媒体公开报道、地方政府官网发现,不但在东部沿海省份,在中西部省份的部分城市也有会展类基础设施“上马”的相关信息披露,会展场所“大干快上”的苗头明显。
北京一个会展企业的负责人说:“从运营的经验来看,5万平方米的展馆就足以承办一个综合性展会,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城市的展览展示需求。而一些市县的展览中心、会议中心规划面积达10万平方米,这需要充分论证。”
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部分地方政府醉心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过度规划、过度建设会展场所,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堆盆景”。“我们观察到,一些地方政府但凡财政能拿出一点钱,就想方设法兴建会展场馆,不考虑地方资源承载力,这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伴随展馆的建设,新建展馆闲置与运营成本高企并存,成为一些城市展馆难以摆脱的困境。一些地方修建的会展中心展会资源匮乏,已有展会的会期集中在两三天左右,体量小、会期短,难以促成商业合作。
一些参展企业对此深有感触。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说:“公司经常参加展会,北上广的展会数量多、层次高,能谈到大单;一些小城市的展馆修得漂亮,但能促成的交易很少,我们已经考虑缩减参加非重点地区展会。”
严防“面子工程”
一些受访专家和学者表示,政府有关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合理控制新场馆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盘活现有场馆资源,确保会展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相匹配,防止将会展场馆建设异化为变相的政绩工程。
储祥银建议,政府要落实严控楼堂馆所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大监督问责力度,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从严限制会展类场馆的规划和建设;建立会展场馆建设和运营的评估机制,强化项目审批管理和财政支出约束,对于地方政府、地方投资平台主导推动的场馆建设,要提升相关土地资源审批门槛,严防“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反弹露头。
一些受访专家认为,盘活闲置场馆资源,应出台税费减免、场地使用优惠等政策吸引各类展会活动;鼓励各城市会展场馆建立合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策划举办跨区域展会,拓展文旅、体育等活动,提高展馆利用效率。
同时,应坚持市场化方向,鼓励相同产业链条的展会强强联合,增加会展权威性和影响力,降低行政资源消耗;提升展馆服务能力,“一站式”满足参会嘉宾出行规划、会议信息、洽谈会商等方面需求,增强会展服务黏性、提高服务效能。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