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训》这部书,是极为难得的一部家训著作,作者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这篇家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并且现身说法,结合自身经历,为大家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告诉我们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改变的。清代中兴大臣曾国藩,将这篇家训列为子孙必读之书,近代印光大师也极力提倡,大力刊印发行此书。下面从中挑选十句名言,与大家一起学习感悟。

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太上感应篇》上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每个人的出身、家庭、环境,确实是不一样的,无法改变。但后天的命运,却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所作所为。

二、若不反躬自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
法由心生,我们的言语行为,都是由我们的心做主宰,先有意识想法,才会有下面的行为。所以我们学会向自己的内心去求觉悟,去培养敦厚的德行,而不是每天向外追求,无论用什么手段,那些向外追求的东西,即使得到,也是命中所有的,命中没有的,还是不会得到,徒劳一场。

三、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前犯下的错,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去后悔,最要紧的是做好现在,断恶修善,不断进步。

四、多言耗气
点评:古人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说话多的人,往往内心浮躁,不但会伤了自己的元气,还容易误伤到别人,所谓“言多必失”,话说多了,是很难保证考虑周全的。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为人处世,与人接触,不能张口就来,信口开河,不考虑后果,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否则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所以与人相处时,要谨言慎行。

五、《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易经》这部经典,就是教给人们如何趋吉避凶、改变命运的,如果说命运真是老天注定的,那还怎么趋吉避凶,改变命运呢?
父母祖先断恶修善、积善成德,将良好的家风传承给后代。一个积善的家族未来必定会兴旺发达,荫及子孙;反之,一个家族的成员如果作恶多端、积恶过多,就会远离吉祥,祸患殃及子孙。

六、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
从《春秋》中所记载的事例可以看到,古代那些有贤德的人,当看到别人的言谈举止后,就能判断出这个人将来的吉凶祸福,并且没有不灵验的。春秋时期的时大夫(指古代爵位、官位名),看到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测算出他的祸福,没有不应验的,《左传》和《国语》书中皆有记载。

七、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当看到一个人的善言善行后,就可以知道他的福运将要来临了;当看到一个人不善的言行后,就知道他已经离灾祸不远了。
人去行善也好、做恶也好,关键在于起心动念,当人起了善念,才有善言、善语、善行;心动了恶念,才有恶言、恶语、恶行。所以主要在于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人有了一个善的念头,善虽然没有实施,但我们的脸上就会浮现出吉祥的神气;起了恶念的话,凶神恶煞之气就会充满整个身体,对自己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八、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点评:一个人如果心存厚道,甘心吃亏,也愿意帮助别人,那么他将来肯定后福无量。一个人如果待人刻薄,自私自利,那他将来肯定会招致祸患。
何谓厚?时时处处、行行念念都为别人、为众生着想。何谓薄?刻薄啊!伤害别人、算计别人、踩别人。我们现代很多人学习国外的知识,没有一个过滤,统统接收。怎么让员工听自己的话?怎么留住员工?却不说,员工需要啥,我能不能给他?怎么能让员工在我们公司有进步和成长。出发点不同,所收获的结果也千差万别。

九、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只要肯于断恶修善,勇于改过自新,有这份心在,就永远都不晚。无论多么大的过错,即使只有一口气在,也都是有机会悔改的。
人知耻,就有敬畏之心,就能改过。"一息尚存",只要一口气没有断。"弥天之恶",像天一样大的错误,也是可以忏悔改过的。他要是真正知耻,真正的生敬畏之心。我们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改过是任何时候都要做的,是人生第一桩大事,要认真去做,把握机会,把握时间,不断反省,不断改过,才是真正的修行。

十、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
只要我们真正发心改过,即使是积累了百年之久的大恶,也可以洗刷干净。就好像一个黑暗了千年的深谷,只要点亮一盏灯,积累千年之久的黑暗,就一下子都被除掉了。

《了凡四训》的重点就是“发愿、改过、行善”,了凡先生发愿立下目标,发愿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发愿行善,他所做的这一切,其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活得高高在上,而是为了报恩!因为他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从生活中已获取了那么多,在接下来的有生之年,理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以此报答这个时代、回报这个社会!感恩天地生养之德!——了凡先生以他大公无私的报恩之心立下了这个宏图大愿,也等于立下了人生目标,这是他发愿行为中最重要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