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代 石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
王维的这首小诗朴实无华,写出了作客他乡的人真实情感,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都市却抵挡不了少年游子举目无亲而对故乡的思念;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作者想到远在故乡的兄弟们身上都佩上茱萸登高望远,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替兄弟们遗憾佳节未能完全团聚。
《醉花阴》
宋 ·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写了五十首词,中夹杂李清照的词。叫人评鉴,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才学。
这首词将“含蓄”表现的很到位。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一句都浸透了这一点。也可见李清照的情感之细腻。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 ·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时在一个重阳日与客饮酒赏菊有感而作。
诗开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却有一株白色的"孤丛"显得更为引人注目。后两句则是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诗人席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大有老当益壮的气魄。
诗人以花喻人,饶有情趣,新颖别致。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
重阳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谢思帏所言:古人咏白菊之诗甚多,而能写得如此有情有境有趣者罕见。
《折桂令·九日》
元 ·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张可久存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有元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
这首小令与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表达的感情一致,也是借景言情。写重阳的景色美好,更抒发了游子的愁肠。
秋高气爽,万物也开始萧条。归雁南飞,更易引发游子思乡。作者一生坎坷,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念及一生漂泊,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宋 ·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这首词作于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时,正逢重阳佳节,山河破碎,国家满目疮痍,词人的羁旅情感也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身在江东,见中原被占、故乡难归,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情怀也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