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这个词牌,推测是宋代词人林逋所创。
林逋,字君复,号和靖先生,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他年幼而孤,虽然贫弱,却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诗词之风淡泊高远,书法笔锋瘦挺劲健。
他性格恬淡、孤高澹泊,40岁后便隐居西湖畔的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自称“梅妻鹤子”。
既然以梅为妻,自然留下了不少咏梅佳作,“霜天晓角”最早亦是写梅之词,取词意而得名。
今天分享三首用它写梅的宋词,每一首都堪称绝唱。

林逋《霜天晓角》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
梦绝。金兽爇。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角”,是古代军中常用的管乐器,相传由黄帝所创,也有人认为是由西羌传来。
它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军营之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声音哀厉高亢。
辛弃疾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秦观说“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范仲淹说“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都是将角声作为军营中最有标志性的意象、
林逋词中标题用“角”,词中实际听到的却是“玉龙”(笛子),看似有些矛盾,但角声高亢、笛声凄清,他大约是认为角声的意境更符合理想中的画面。
恰好古代笛曲有《梅花落》,唐大角曲有《小梅花》,故而古人又有“角声吹落小梅花”的典故,也算顺理成章的联想。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严霜落了满天,梅花在一片冰霜之中绽放,如冰般清冷、如霜般洁净,如挂在枝头的一枚枚皎洁月亮,在不知何处传来的《梅花三弄》的笛声中轻轻摇晃。
林逋词中的梅花,意境真乃绝妙。正因夜间绽放,故而破晓时分还没有受到俗人的打扰,依然保留着凝霜覆雪的孤高姿态,在昏暗的晨色中反射出明亮的光芒。
笛声不知“甚处”传来,所以不像直接响在耳边那样响亮,而是隐隐约约、缥缈空灵的,如同梦境一样美妙。
而词人正好也刚从梦中醒来,感受到了清冽的寒气。远远听到笛声、看到梅花疏影,便和读者一样,都迫不及待希望能亲眼目睹这清绝妙绝的画面,却不忍心对它们有丝毫的破坏。

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范成大的梅花,依然是霜天,却不再是清晓,而是黄昏。
已经是春天了,傍晚时分风雨停歇,人却感觉倒春寒的凛冽比冬日更难忍。
所幸还有一树梅花,可以在凄冷萧疏的环境中,抚慰“愁人”内心的悲哀。
那梅花脉脉无言,却依依含情,斜枝疏影将天空映得淡远,浮云悠然来去,梅花如雪堆枝。
这样的景致真是绝美,赏梅之人的愁情亦是无限,因为满怀情思无人能够诉说,只有路过时低飞的孤雁,看到了月色下独坐高楼的词人。

这首词中的梅花少了几分清冷孤高,多了几分温柔恬静。
它依然是不染尘埃的,与它相伴的是天、是云、是月,是缥缈的、难以捉摸的事物。
在所有风景中,天是淡的、云是远的、月是孤寂的,唯有梅花对诗人怀有温柔的、悲悯的柔情。
“愁绝”的词人在这幅画面中看似有些突兀,实则却以自己浓烈的情感与梅花相对,更鲜活地反衬出了希望表达的情绪。
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令人拍案叫绝。

萧泰来《霜天晓角·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如果说林逋的梅是清与冷,范成大是淡而柔,萧泰来便是硬且傲。
他纯以白描手法,将梅花当做人来刻画,写出了梅花的傲骨冰心。
这梅花经历了无数次的霜打雪压,受尽了寒冷的折磨,却依然能凭着天生细瘦却劲健的身躯冲寒独放。
即便是《梅花落》曲子已经吹到最后一遍,它也全无惧色,因为它“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它清峭奇丽、超尘拔俗,连疏影横逸的姿态也与众不同。能真正理解它内心的,只有天空那轮皎洁明月。
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煞是耐人寻味。

《金城记》中有传说前人“欲令梅聘海棠”,然而词人却认为:
梅花比春天更早到来,正是因为不愿与众花在春风中争艳,因此更不能与那柔媚的海棠攀亲结缘。
萧泰来写的是梅花傲骨凌霜、孤芳自赏,实则却象征着人的骨气贞刚、品格高洁。
上片写的是梅花的傲骨,它挺过寒凛彻骨的皑皑霜雪,形疏貌癯却从不低头;
下片写的是梅花的傲气,它冒着猛摧劲迫的猎猎寒风早早开放,羞与凡卉争胜。
梅花与爱梅者的品格在这首词从融为一体,沉著明快中又带着几分清新俊逸,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