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句修心诗文,修身、正己,智慧通达,句句经典,值得收藏学习!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3 10:32:08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我们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被外界的繁华和纷扰所影响,减少私欲杂念,摆脱那些繁琐的浮文和技能的束缚,不被它们所困扰,我们就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2、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

有德行的人能够勤勉地处理小事,因此不会遇到大的祸患。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在与人相处时,要始终保持一颗善良和尊重的心,不要冷漠无情或傲慢无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

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八节》

只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才能有所作为。

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所取舍,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就。

5、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

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

——《小窗幽记·集景篇》

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来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在与人相处时,应该保持谦逊和低调,不要过于张扬和自大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智,以涵养自己的性情。

减少口腹之欲,我们能够更好地保养自己的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力。

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那些隐蔽的东西更容易被发现,细微的事物更易显露,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特别谨慎,不做失道失德的事。

7、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大的器具,是浑然天成,自然的;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

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9、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

如果一个人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不苛求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期望,那么他就不会产生怨恨。

他既不会怨恨上天,也不会责怪他人。

10、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傲慢之气不能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无拘束,心志不可以放任自满,安逸享乐不可无所节制达到极点。

做人要把握好度,不能助长、放纵、满溢、极端。

11、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圣人具有自知之明,但不自我炫耀;他们懂得自爱,但不会自视高贵而轻视他人。

12、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易传·象传上·谦》

谦虚谨慎、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以谦卑的态度来自我约束、自我修养。

13、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

君子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朋友绝不阿谀奉承,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朋友绝不傲慢。

1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君子的行为操守,是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15、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商书·伊训》

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唯恐不够。

16、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左传·隐公·隐公十一年》

衡量自己的德行来处世,估量自己的能力来行事。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

富贵不能让自己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自己变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18、修身以敬,勿托以尊。

——《晋书·列传·第八章》

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才干学识,从而获得别人的敬仰,不要不学无术、假装自己很有本事而妄自尊大。

19、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第一章》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20、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

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只需要坚守住仁德、奉行道义就行了。

21、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虞书·大禹谟》

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道路。

22、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不做那些自己不该做的事,不要贪图那些自己不该要的东西,如此而已。

在行为和欲望上应该有所节制,不要去做那些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也不要去贪图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只有保持内心的清净和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23、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

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在面对失败或不如意的情况时,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或环境,而应该首先反省自己,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努力加以改正。

24、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人应该保持一种温和而中庸的态度,既要有原则,又不至于过于刚硬;

既要有锋芒,又不至于伤害他人;

既要直率,又不至于放肆无礼;既要光亮照人,又不至于刺眼逼人。

这样的处世态度,能够让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世事变化中保持平衡和和谐。

2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过多地言说,而总是喋喋不休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智慧。

2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2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过分地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28、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韩非子·解老》

祸患和灾难往往源自于不正当、不道德的念头,而这些邪念又常常由过度的欲望所引诱和滋生。

29、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篇》

如果每天反省自己,确保自己没有愧疚和过错,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担忧和害怕的呢?

30、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己以恭俭为先。

——《知言·修身》

在修养自身品德时,以节制欲望为重要之事;在为人处世时,以恭敬谦逊、勤俭节约为先。